深耕勞動育匠心 ——觀摩勞動教育優質課比賽心得體會 在此次勞動教育優質課比賽中,18位老師以《妙手生花— 絲網花》《學編中國結》《整理衣櫥》《蠟染》等豐富課題,展現了勞動教育的蓬勃生機與多元可能。觀摩完畢,我有十點思考,不敢馬虎,生怕忘記,趕緊記錄。 一、尋根生活土壤,厚植文化根基 選題是課程的靈魂起點。如《“三國” 大編織,勞動啟智慧》巧妙將歷史文化與編織技藝融合,《學編中國結》深挖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觸摸文化脈搏。而《整理衣櫥》《涼拌菜》等選題則扎根日常生活,讓勞動教育充滿煙火氣。但部分選題存在文化與生活割裂的問題,如《筆筒制作》若能融入傳統榫卯工藝或地域特色紋樣,將更具生命力。建議老師們在選題時,既要向下扎根,從學生生活場景中挖掘素材;也要向上生長,賦予勞動教育文化厚度,讓課程既有生活溫度,又有文化深度。 二、創新架構體系,打造多維課堂 教學設計決定課堂的品質與高度。《絲網杜鵑花小夜燈》將手工制作與電路知識結合,構建跨學科學習框架;《模擬太空種植》通過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反觀部分課程,仍存在流程固化、形式單一的問題。老師們可借鑒 “任務驅動 + 情境創設” 模式,如在《酸菜涼拌折耳根》中設置 “美食博主探店” 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勞動任務。同時,注重學習環節的層次性,從知識講解、技能示范到實踐創新,形成螺旋上升的學習路徑,提升課堂的開放性與探究性。 三、雕琢教學細節,注重動態生成 課堂實施是師生互動的鮮活場域。《小小面點師 —— 制作月餅》通過分層任務設計,兼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求;《妙剪生花》在剪紙過程中,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創意,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但有些課堂存在 “重預設輕生成” 現象,過度追求流程完整而忽視學生的個性化表現。建議老師們在教學中保持 “彈性”,預留探究空間,如在《蛋兜》編織教學中,鼓勵學生創新編織圖案;同時,善用追問、引導等策略,將學生的疑問與發現轉化為教學契機,讓課堂真正成為動態生成的生命課堂。 四、構建多元標尺,聚焦素養生長 科學評價是勞動教育的導航儀。目前多數課程以作品成果為主要評價指標,而忽略了勞動過程中的態度、合作能力與創新思維。老師們可建立 “三維評價體系”:知識技能維度關注操作規范與成果質量;過程方法維度評價參與度、問題解決能力;情感態度維度考量文化理解、責任意識。例如在《蠟染》課程評價中,除了評價圖案美感,還可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對設計創意、協作表現進行綜合評估,并運用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的勞動成長軌跡,實現以評促學、以評育人。 五、融文化基因,實現無痕育人 文化浸潤是勞動教育的深層使命。《匠心織夢,易地生花》將非遺文化與編織技藝深度融合,《“三國” 大編織》通過故事講述傳遞傳統文化價值觀,讓學生在勞動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但部分課程存在文化標簽化現象,如僅在開頭簡單介紹背景知識。建議采用 “文化滲透三步法”:課前通過故事、視頻創設文化情境;課中在技能操作中融入文化元素,如《制作算盤》可講解珠算文化;課后延伸文化實踐,如組織學生開展傳統美食文化調查,讓文化如春雨般浸潤學生心靈。 六、筑牢安全防線,規范實踐操作 安全是勞動教育的底線保障。在涉及刀具使用的《涼拌菜》、工具操作的《制作算盤》等課程中,部分老師對安全規范強調不足。老師們需建立 “全流程安全管理機制”:課前進行工具設備安全檢查,開展操作規范培訓;課中設置安全監督員,實時巡查指導;課后做好工具回收與場地清理。例如在《模擬太空種植》中,若涉及電器設備,需詳細講解用電安全知識,并進行模擬操作演練,確保學生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勞動樂趣。 七、資源整合:拓寬教育邊界,激活教學資源 資源整合決定課程的豐富度與開放性。《黃豆變形記:豆漿的形成》通過整合視頻、實物、實地參觀等資源,讓學習立體生動。但仍有課程存在資源單一化問題。老師們可構建 “三維資源網絡”:校內資源充分利用勞動實踐基地、多功能教室;校外資源積極聯動社區、企業、博物館,邀請非遺傳承人、技術能手走進課堂(當然了,這很難,而且在優質課上不容易呈現,反而是常態課容易實現);數字資源借助虛擬仿真、微課視頻等技術,拓展學習空間。如在《絲網花》教學中,可引入線上花藝大師課程,讓學生獲取更多創意靈感。 八、打破學科壁壘,培育綜合素養 勞動教育是天然的跨學科融合場域。《模擬太空種植》融合生物、物理、科學等多學科知識;《“三國” 大編織》結合歷史文化與手工技藝,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老師們可借鑒 “主題式融合” 模式,圍繞某一主題設計跨學科任務,如以 “傳統節日” 為主題,開展《小小面點師 —— 制作月餅》(勞動)、節日詩詞鑒賞(語文)、節日習俗地理探究(地理)等系列課程,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中提升綜合素養,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 九、凝聚教育合力,延伸勞動場域 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部分課程僅關注校內教學,忽視了家校聯動。老師們可通過 “家校共育三舉措” 延伸勞動教育:一是布置家庭勞動任務,如《涼拌菜》課后讓學生為家人制作一道菜肴;二是開展親子勞動活動,如組織 “家庭手工創意大賽”;三是建立家校溝通平臺,分享勞動教育資源與學生成長案例,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讓勞動教育從校園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十、關注個體差異,實現精準教學 學生的能力水平存在差異,教學需因材施教。在《整理衣櫥》課程中,可設置基礎整理、創意收納、空間規劃等分層任務;《筆筒制作》可提供不同難度的設計圖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老師們要善于運用 “差異化教學策略”,通過課前學情診斷了解學生基礎,課中分層指導、個別輔導,課后分層作業、個性化評價,確保每個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都能獲得成長與進步,讓勞動教育真正做到 “一個都不能少”。 此次比賽既是教學成果的展示,更是相互學習的契機。以后,我們要繼續走在以評促教、以賽促研的路上,在勞動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細作,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勞動中綻放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