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兩個月之前的事了。 當我再次去Q公司討論項目時候,才發現原來對接的老師Z,已經走了。 再次帶我們上樓的已不是Z,而是另外一位,其實于我來說,也是老面孔,當時他跟Z老師一起接待過我們,不過,從那次以后,討論項目需求的時候,皆是Z老師。 Z老師身材壯實,笑容可掬,對我們是有問必答。 最后那次見面,熱情的Z老師帶我們在他們辦公室里上上下下跑了一圈,將項目里談到的設備、部署情況,提前過了一遍。那會同去勘察現場的,還有我們請過來的交付老師。 看現場設備的過程中,大家交流項目需要注意的各種問題,過程輕松愉快,一方面向我們介紹項目情況,另一方面,對我們的疑問,Z老師基本都能解答,實在沒有答案的,就記下來,回頭核實。 Z老師的項目主要關注兩點,一是時間緊,二是降成本。在在機房里面的時候,他跟我說,公司現在要極致的降成本,我們眼下的需求一樣遵循那個要求,那種程度就是說,事情要辦好,但費用要最低。 嗯,這是客戶的普遍要求,當然,有時候過度專注于其中,就容易陷入到另外一面。 在盤點設備時,我問他,機房設備那塊,有專門的信息化團隊負責嗎?如果有的話,盤點起來就容易多了,只需要將他們的清單或者臺賬拿出來就行也方便后續部署,他笑笑說沒有,你們看到就是這個樣子,所見即所得,沒有現成的文檔可以參考,那時候,行政和IT就他一個人在處理。 我不了解Z老師具體工作量,不清楚他一個人照顧那些設備的運轉情況和行政事宜,設備分部在兩個樓層的不同房間里。其中一間讓我印象深刻,前后去過兩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為數不多的溫暖的機房。 只是機房的溫暖,好像沒有挽留住Z老師。 他的離開是否與年初的那件事有關,是不是年終獎系數的原因,影響了他的心情和繼續維護機房設備的熱情,以至于讓他在清明節前離開。 Q公司是國內頭部車企在南京的本地公司,據說年終獎發下來之后,本地員工與公司鬧了一個不愉快,同樣的崗位,與集團總部的同事相比,發放的比例不一致,確切的說是很不一致。一群義憤填膺打工人,在得知那個不一致的消息后,不約而同下班后返回公司,找到領導的辦公室,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合理的說法。 是的,在得知那個消息的人看來,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付出與眼下的數字,難以置信。 業務大頭在一線干了,項目里臟活累活也自然多在一線,但明明白白的年終獎居然差別那樣大,想不通,也想不明白。 看著總部同崗位的同事的足額績效,本地的他們或許被眼前的0.24給鎮住了,雖然之前想到過會有差距,但那個比例的差距,未免也太令人震驚了,他們一時無法接受,倒是情有可原。 不過,也不清楚是幸運還是不幸,那個績效的比例并非專門針對像Z老師一樣的普通員工,據傳出來的消息,就是本地的領導層,年底的績效也普遍偏低。 所以那天被圍觀的領導,面對一群忿忿不平的詢問者,也無能為力,那位領導似乎自己也是一名受害者,自己的比例也是按照大家類似的水平發放。 但到底是領導,除了管理業務團隊,還兼有維穩的角色,意識到眼前的形勢后,不得不帶著總部的任務被動解釋,按照總部的口徑,車轱轆話說了一圈又一圈,參與那次溝通的人,不知道得多少時間才能忘記,至于聊到最后,有沒有平復大家的情緒,就不得而知了。 客戶想必自然也有自己的方案人員,我不知道Q公司的方案朋友的在年終獎上,能不能幸免。 客戶公司在年終獎上的所作所為,像我這樣的外人并不了解真正原因,其實也不需要了解,一句話,是市場環境不好導致,就可以解釋80的問題。不過,是否全部由市場環境來背鍋,倒也見仁見智。 是市場真的不行了,還是說是主動制造辦法,委婉規勸員工主動離職?但具體真相如何,外面的人,誰也說不清楚。 不過,大家都知道,員工主動離職,企業在處理的時候,不需要提供賠償。 眾所周知,新能源市場蒸蒸日上,大牌云集,本土車企的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壓力最大的應該是油車團隊,而客戶在本地的團隊就是研究新能源汽車的智能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系統。 Z老師在的時候,領著我路過他們的實驗室,那實驗室里,有不少看起來昂貴的測試設備。 Q企業當然是優質客戶,遺憾的是,在跟進那么長時間里面,一個靠譜的項目都沒談成,去年年底跟蹤時間最長的項目,來來回回倒了不少次,客戶已經發標了,但在截止日期前,宣布終止。 2025年的就業市場,本身就競爭激烈,對于超了歲數,大齡技術人員來說,那種就業的壓力,前所未有。 而且每年有幾千萬的大學畢業生涌入市場,對企業來說,根本不愁招不到人,當然,若找到一位確實非常的合適人選,確實需要花費一點功夫,但哪個公司沒有自己的培訓體系。 在有些領導看來,通過崗位培訓,找個有經驗的老師帶一帶,三五個月下來,或許就足以獨立負責個項目,所以,也他們對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員工,存在一種隨時可替換的想法。 老員工的處境,岌岌可危,不清楚是不是預判到了如今的就業環境,Z老師的集團老板們集體開會討論研究之后,下了那樣一個決定,能接受的就留下,不能聽過接受的話,就早點想辦法。 這不禁讓我想到年初的另外一件事,也是關于企業降薪的風波,那是本地的一個重點企業,算是我們業務的合作伙伴,為了方便描述,暫稱Y。 那個企業CEO發全員郵件,總經理降薪20%,中層管理者10%,基層員工,扣減1000元福利補貼,當然,有人說那根本不是福利,而是薪水構成的一部分,這里就不做深究,有興趣的自己驗證一下。 話說談到的兩家企業,是信息化行業的佼佼者,也自有自己的的護城河,同時面臨降薪或者裁員的情況。 我不知道是第幾家企業說到降薪的消息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到了所謂的行業寒冬。 兩個公司,一個是我的客戶,一個是合作伙伴,說是合作伙伴,其實是跟其他業務部門的合作,與我也沒有幾回交集。 Y公司范圍更廣,他們的員工比客戶Q公司的人數要多,影響的范圍和比例也大,畢竟是全員郵件,覆蓋所有人。 作為普通員工,每個月固定收入少了1000元,按照南京的工資水平來,不算太低,我不太清楚Y公司員工的薪資模式,不清楚所占比例。 多與少其實是相對概念,對不差錢的人而言,可能只是一頓飯,而對需要依靠薪水養家糊口的朋友來說,那可能是1~2周的口糧,沒有可比性。 只是兩個企業或許著實遇到了經營困難,若不是大環境影響,想來也不至于全員降薪。 對于牽涉其中的人而言,沒有人希望自己會面臨到那個局面,是的,習慣了上漲或者不漲,但對于突如其來的減少,還是有點詫異。 Y公司是面向運營商做業務的,像BOSS系統,MIS系統,是他們的強項,背靠三大運營商,若數據沒有打通,還有不同的省內業務。 我跟Y接觸不多,之前過接觸的幾位,是Y的關聯公司。 有次因一個業務需要,找一位叫姓趙的朋友,后來居然發現她是某監控行業的家屬,ICT的圈子是在太小,但最終也還沒找到。因為畢竟通過他老公來找別人家媳婦的聯系方式,雖說是業務合作,但總覺得怪怪的。后來,到底也沒有找到,不了了之。 眼下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掙錢儼然越來越難,對于明天到底怎么樣,普遍看起來,沒有多少更好的預期。 處于被降薪或者調整年終獎局面的朋友,真是一個令人傷心又敏感的時候,但大家似乎又無可奈何,除了背地里干吼幾下,或者調侃似的自我解嘲,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尤其是那些上了歲數,有家有口的中年工們,在遇到那種情況的時候,多數處于默認和接受的態度。 是的,不默認和不接受又能怎樣,現在的市場和職場生活,一言難盡 ,那是任誰都知道的樸素道理。 而對企業而言,更是有說不出的苦衷,對管理者來說,活下去最重要,降薪或者裁員,盡管令人難過,但卻是短期內,為數不多的,可以快速盤活企業資金的方式之一。 打工人與企業,從來就不在一個緯度上,除非自己的事企業的股東,企業可以通過員工薪水優化競爭方式,但對普通員工而言,與公司綁定,企業興,員工興,企業困難,員工自然也會受到波及。 任誰突然損失了一筆費用,依然能夠無動于衷,著實讓人羨慕,只是那樣的人畢竟不多。 著實有他們不同程度的遇到了運營難處,若不是情況危急,形勢所迫,市場環境出現了巨大變化,也不會采取取消補貼的做法,而且調整的是全員。 員工朋友們雖不情愿,但大約可以理解,大環境怎么樣,行業內人士想必心知肚明,眼下,能夠有個活干,有個飯碗在,在某種程度上,已超越了一群人,所言不虛。 祝愿Q公司和Y公司,能早日度過難關,也祝福還在那里的朋友們,多培育自主能力高,毛利率高的產品,抓住數字化轉型浪潮和AI浪潮,幫助公司多挖掘利潤高的項目,找到新的增長機會,創造新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