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默默斷交原則” 當你和別人的工作生活不再有交集,或者不再有利益聯系的時候,就會出現默默斷交。 比如,以前在一起玩得很好的朋友,隨著彼此工作和生活的變動,有的已經不再聯系了。之所以不再聯系,就是因為即便經常聯系,也起不到促進彼此的作用(沒有現實意義)。 再比如,你從一家單位離職,以前的很多同事都不會再聯系,為什么?因為沒有聯系的必要,之前大家處理關系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現在沒了工作聯系,自然也就不需要再聯系。 為什么有的人當了領導就不再和以前的朋友玩了? 就是因為當了領導以后,圈層和資源不一樣了,如果再和以前的朋友玩,那大概率會在關系中被索取,所以為了避免被索取,干脆默默斷交,減少甚至斷掉這些不對等的關系。 成年人的社交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比較功利和現實的,基本都遵循“默默斷交原則”。 02 “利益至上原則”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成年人的社交中,利益才是決定關系走向的關鍵。 為什么狼和狼再怎么撕咬,他們對待羊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就是因為這樣做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如果你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所有穩固的關系,大多都建立在“利益一致”之上。 我身邊就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兩個領導曾經水火不容,誰也看不慣誰,可是后來形勢發生了變化,他們竟然又坐在一起吃飯喝酒高談闊論了,說白了,就是利益驅動的結果。 為什么說能當大領導的人都沒有太重的道德感? 因為道德感太強的人會因為堅守所謂的道德而忽視利益關系。那些道德感不強的人,在利益形勢變化的時候,可以很坦然地和之前的“敵人”握手言和,而道德感重的人往往做不到。 說實話,社會上的很多關系,表面上講的都是感情和道義,但背地里都是各種利益的權衡。 03 “對外慎言原則” 所有的關系都需要循序漸進,貿然就掏心掏肺或者無話不說,肯定是要吃虧倒霉的。 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關系,實際上只需要保持合理的程度就好(合理社交),根本不需要深入鏈接,因為維持合理的社交已經足夠用了,不需要深入到情感或者“三觀”的層面。 事實上,很多關系你越是深入鏈接,反而越是會帶來麻煩和困擾。比如,你跟同事的關系本就是簡單的合作關系,不需要有太過深入的交往,太過深入反而會降低關系的性價比。 在社交中,不要隨便流露你的真實想法,很多時候你只要持重一點,就會少去很多麻煩。 如果在某些環境和形勢下,你不知道該不該說以及該怎么說,那最好的策略就是什么都不要說,保持沉默。你不說,頂多別人認為你呆板,但起碼不會因為亂說話而帶來問題。 古人也常講,話到嘴邊要留半句,過過腦子再說,特別是不要動不動就講真話、實話。 04 “責任自保原則” 任何時候,都不要替別人做選擇、做決定,你可以提供建議,但一定要讓別人做決定。 在人際關系中,好為人師向來都是大忌,你以為你是為了別人好,但別人卻未必是這樣認為。在成年人的交往中,一定堅持“好心辦好事”,千萬不要一廂情愿,好心沒能辦成好事。 一般來說,不要隨便給別人提建議,除非別人再三求教。而且,即便是給別人提建議,也要把握好程度,可以幫助別人分析每個選擇的利弊,但千萬不要直接建議別人做某個選擇。 特別是涉及到感情、金錢等人生的重大原則,要讓別人自己去選,要讓別人自己去承擔。 你若是幫別人做選擇,那最終的結果不好算誰的,會不會招致別人的埋怨呢?所以,人際交往講究的就是一個分寸和尺度,否則就會變成一種越界行為,很容易好心辦成了壞事。 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聽取別人的建議,但你一定要明白,別人并不會對你的選擇負責。 |
|
來自: 雅博學苑 > 《處世哲學,做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