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察者不惑,善馭者不怠。 作者:觀止 司馬光曾言:“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鼻晔穬灾校渤纱笫抡?,無一不是窺破人心的高手。 《資治通鑒》中記載的帝王將相,或因明察秋毫而登臨絕頂,或因錯判人性而跌落深淵。 人心如淵,深不可測;智者如水,隨形而變。 唯有洞察世情、參透人性,方能在紛繁世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 01洞悉人性,預見未來漢高祖劉邦初入關中時,曾與百姓約法三章,盡收民心。 謀士張良卻諫言:“項王性驕,必不容主公久居關中。” 劉邦不解:“我以仁義待民,項王何以忌我?” 張良搖頭:“項王重威名而輕實利,見主公得人心,必生猜忌。若強留關中,恐招殺身之禍?!? 劉邦豁然醒悟,連夜撤出咸陽,退守漢中。 果不其然,項羽入關后焚阿房、屠秦民,卻將劉邦的隱忍視為怯懦,放松警惕。 《資治通鑒》評曰:“高祖之智,在知項王之短;張良之謀,在測人心之私。” 劉邦若執意爭一時意氣,必成項羽刀下冤魂;而他甘愿暫避鋒芒,正是看透了項羽剛愎自用、目光短淺的弱點。 后來楚漢相爭,劉邦屢敗屢戰,卻能以“分羹之語”動搖項羽軍心,以“封王之術”瓦解諸侯聯盟,皆因他深諳人性趨利避害的本能。 唐太宗李世民亦深得此道。 玄武門之變前,他早已察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殺心。 某日狩獵,李元吉故意放出烈馬,欲令李世民墜馬而亡。 李世民卻對心腹言:“元吉性急,必露破綻;建成優柔,難下決斷。我等只需靜待其躁,伺機而動。” 果然,李建成雖忌憚李世民功高,卻始終不愿背負弒弟惡名,最終反被李世民搶占先機。 司馬光對此嘆道:“太宗非勝于兵戈,而勝于識人?!? 世人只見玄武門血雨腥風,卻不知這場勝負早在人心揣度中注定。 真正的高手,從不在事態爆發時倉促應對,而是從細微處預判人性,將危機化解于無形。 ![]() 02辨明忠奸,穩固權位曹操平定北方時,謀士荀彧曾獻“挾天子以令諸侯”之策。 世人皆贊此計高明,卻不知曹操更深一層的算計。 某日,漢獻帝密詔董承除曹,曹操佯裝不知,反將女兒曹節嫁入宮中。 幕僚不解:“陛下懷貳心,主公何不廢之?” 曹操笑道:“留天子,可鎮諸侯;誅董承,可警群臣。若此時稱帝,孫劉必借'匡扶漢室’之名合攻,豈非自陷危局?” 《資治通鑒》記載此事時評曰:“孟德之奸,在知忠義可為枷鎖?!? 他深知漢室雖衰,仍是天下士族心中的大義旗幟。 故而他寧做“周文王”,將篡位之事留給子孫,自己則借忠君之名籠絡人心,又以雷霆手段震懾異己。 那些罵他“漢賊”的士大夫,反倒成了他鞏固權力的棋子。 宋太祖趙匡胤更是將此道用到極致。 陳橋兵變后,他宴請石守信等將領,故作愁態:“朕終日難安,恐他日黃袍加汝身?!? 眾將惶恐跪地,次日便紛紛交出兵權。 后世只道“杯酒釋兵權”是仁政,卻未看透趙匡胤的深意: 他早知武將重利輕義,若強行削權必生叛亂,故而以富貴相誘,以君臣之情相脅,兵不血刃便解除了開國功臣的威脅。 司馬光對此剖析:“太祖非不忌將,而忌天下人心向背?!? 真正的權謀,從不是與對手硬碰硬,而是借人性弱點四兩撥千斤。 忠奸本無定數,唯有利害永恒;能辨明此理者,方可坐穩江山。 ![]() 03借勢人心,扭轉乾坤五代十國時期,后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途中暴病而亡,幼子柴宗訓繼位。 大將趙匡胤手握禁軍兵權,卻對謀士趙普嘆道:“主少國疑,四方節度使皆虎視眈眈,若強取帝位,必遭群起攻之?!? 趙普獻計:“主公可效仿郭威舊事,佯裝北征,待軍中嘩變時順水推舟。” 趙匡胤卻搖頭:“郭威黃袍加身,是因隱帝盡誅其家眷,將士同仇敵愾;而今幼主仁厚,我等若強行造勢,恐失天下人心?!? 《資治通鑒》記載,趙匡胤最終選擇在陳橋驛“醉酒酣睡”。 當夜,士兵將黃袍披在他身上時,他佯裝驚惶:“爾等陷我于不忠不義!”直至將士以“愿效死力”相逼,才“不得已”接受擁戴。 入汴京后,他更當眾痛哭:“受先帝厚恩,豈敢篡位?然三軍脅迫,為保黎民免于戰火,只得暫領國事?!? 這番表演,讓原本質疑兵變的文臣紛紛倒戈。 司馬光評此局:“太祖之智,非在奪權,而在奪心。” 他深知亂世中百姓渴望安定,士族重視禮法正統。 故以“被迫稱帝”為由,既保全忠義之名,又借將士之勢震懾反對者。 甚至前朝舊臣范質,本欲以死殉節,見趙匡胤對柴氏母子以禮相待,竟嘆道:“如此仁德,殆天意也?!? 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時,亦將人心算計到極致。 北平起兵前,他特意將陣亡將士的遺物送回應天,附信稱:“奸臣齊泰、黃子澄蒙蔽陛下,殘害宗親,孤不得已清君側?!? 此舉不僅讓建文帝投鼠忌器,更令江南士族產生動搖: “燕王若真為篡位,何須痛哭流涕?莫非朝中確有奸佞?” 當朱棣突破長江天險時,南京守將李景隆竟主動開門獻降。 《資治通鑒》補錄此事時直言:“成祖以'忠孝’為矛,直刺建文君臣軟肋,江南士紳非敗于刀兵,而潰于大義之惑。” ![]() 04化敵為友,人心為刃戰國時期,秦將王翦伐楚前,向秦王嬴政索要良田美宅。 副將蒙武不解:“大戰在即,將軍何以貪圖私利?” 王翦低聲道:“大王性多疑,今舉國兵力付我,若我不求財帛以示胸無大志,恐咸陽城早已暗伏刀斧手?!? 果然,秦王見王翦只關心封賞,大笑道:“老將軍但去無憂!”遂傾六十萬大軍予之。 《資治通鑒》評此段:“翦之謀,在示秦王以'可控’?!? 他深諳君王對功高震主者的忌憚,故自污名聲以安君心。 楚將項燕聽聞王翦每日在營中飲酒作樂,譏諷道:“秦軍必惰!” 卻不知王翦暗中訓練精銳,待楚軍松懈時突然猛攻,一舉攻破郢都。 司馬光于此批注:“善戰者制人而不制于人,善謀者馭心而不馭形。” 宋仁宗時,西夏李元昊稱帝,朝野主戰聲浪高漲。 名臣范仲淹卻上疏:“元昊所求非戰,乃通商互市之利。若閉關絕市,其必縱兵劫掠以養國;若許榷場貿易,則可化劍戟為玉帛。” 宰相呂夷簡斥其怯懦:“此乃資敵之舉!” 但范仲淹在西北建“青澗城”,開放邊市,令西夏貴族沉迷宋地絲綢茶葉。 不過三年,西夏內部主和派占據上風,元昊被迫遣使稱臣。 《資治通鑒》特別記載一事:某次西夏使節醉酒后吐真言:“我國勇士愿為茶葉戰,卻不愿為戰而戰。” 司馬光于此感慨:“范公不費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蓋因其知'利’能蝕鐵騎之志也?!? 真正的高明,從不是消滅對手,而是將對手的需求轉化為自己的籌碼。 ![]() 結語《資治通鑒》有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非水之力,乃馭水者之智也?!? 楚漢相爭時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唐玄宗用安祿山而釀大禍,這些故事皆在告誡后人: 成大事者,未必有拔山蓋世之勇,但必有抽絲剝繭之明。 人心的溝壑里藏著成敗的密碼,唯有那些參透世情、善借人勢者,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站穩腳跟。 點個贊吧 ,與君共鑒千年智慧。 |
|
來自: blackhappy >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