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的草書作品,集中展現了當代書家對明清書風的深度研習與轉化。 以王鐸、倪元璐、傅山為代表的晚明書家所開創的“明清調”草書范式,在本次展覽中得到了承繼與突破。 王鐸作為明清調書風的集大成者,其草書技法中的“漲墨法”與“軸線擺動”在當代創作中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參展作品通過強化線條的骨力與勢能,將傳統“漲墨”技法轉化為更具視覺張力的塊面構成,同時借助行距疏闊與軸線動態調整,構建出既保留古法又符合現代展廳審美的空間結構。 倪元璐書風中的方折用筆與篆籀氣韻,則被當代書家通過“橫撐之勢”與中鋒裹毫的融合,形成“方中寓圓”的辯證統一,既消解了過度銳利的視覺沖擊,又增強了線條的凝練感。 此外,董其昌“淡遠空靈”的美學追求亦被轉化為疏朗布局,通過弱化單字欹側、強化整體氣韻,賦予草書以文人化的雅逸氣質。 評委群體中明清書風研究者的占比優勢(45%),客觀上推動了對傳統筆法的深度回歸,但也引發了對同質化現象的反思。 評審標準對“守正出新”的強調,促使創作者在經典與個性之間尋求平衡。 一方面,傳統人文素養與技法功底被置于核心地位,強調“理、法、情、意”的渾化融合。 另一方面,形式構成的創新需以自然書寫為前提,避免陷入裝飾化與美術化的誤區。這種導向既維護了草書的文化本質,也為多元風格的探索保留了空間。 當然,同質化傾向仍未徹底解決,63%的作品取法王鐸,反映出書家對“展覽效應”的功利性迎合,而非對傳統的全面繼承。 第十三屆國展草書作品,印證了當代書家對傳統的革新。無論是明清書風的現代轉化,還是技法的系統構建,均體現出草書藝術在守正與出新之間的動態平衡。 一二三四五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