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很多家長說:“我家孩子真難帶,有時候真想吼他一頓。” 可你知道嗎,孩子有些“讓人頭疼”的行為,其實是聰明的表現(xiàn)。 別一不小心,把孩子的天賦給壓下去了。 孩子有4種行為,暗示“智商高”,你不要誤以為是“壞毛病”。 一:愛頂嘴,不一定是不聽話 很多人家里,都有個“嘴巴不饒人”的孩子,你說東他偏說西,你說他不對,他能舉出3條理由反駁你。 比如你讓他寫作業(yè),他回你一句:“我寫完了老師也不批,我為啥非得趕著寫?” 你說:“現(xiàn)在不學(xué)以后怎么考大學(xué)?”他說:“那誰的爸爸沒考大學(xué),不也過得很好嗎?” 一聽這話,大人氣得腦門直冒煙,覺得這孩子“太不懂事”。 但其實,愿意頂嘴的孩子,腦子可一點都不笨。 他不是純粹在對抗你,而是在用他能理解的邏輯,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說明他在思考,有觀點,有條理,甚至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觀”。 你看那些長大后能說會道、敢和別人辯論、面試不怯場的人,小時候哪個不是“嘴上不吃虧”的? 嘴硬的孩子,心里不一定沒數(shù);話多的孩子,腦子往往更清楚。 如果我們一味打壓,很容易把他的思維能力給限制了,最后他變成一個啥也不敢說、只會點頭的“乖孩子”。 “乖”,有時候不是優(yōu)點,而是習(xí)慣了服從。 遇到孩子頂嘴,你先別急著反駁,不妨先聽完他的理由,肯定他的表達,再一起討論對錯。 這樣,他更愿意溝通,也更容易聽得進去你的話。 二:坐不住,說明腦子轉(zhuǎn)得快 在家寫作業(yè),一會兒撓頭,一會兒翻書包,一會兒上廁所; 在學(xué)校聽課,一會兒轉(zhuǎn)筆,一會兒摸橡皮,一會兒盯著窗外發(fā)呆。 你是不是覺得這孩子根本“靜不下來”?是不是懷疑他是不是有點“多動癥”? 其實,這類“坐不住”的孩子,很多時候并不是不專心,而是腦子太活躍。 他們的大腦,就像一臺永遠不會停下的發(fā)動機,注意力跳來跳去,喜歡動、喜歡嘗試、對新鮮的東西特別敏感。 這類孩子,往往觀察力強,行動力也強。 有的孩子不是不專注,是不喜歡死板。 你讓他盯著課本背一頁字,他能熬半天;你讓他拆個玩具看看里面怎么動的,他能玩兩個小時不眨眼。 這種孩子如果被一味要求“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不動”,就像讓一匹駿馬天天原地轉(zhuǎn)圈,時間久了,天性都給拴沒了。 我們安排任務(wù)時,可以適當(dāng)加點“動”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寫一段、走一圈,再回來接著寫。 順著孩子的節(jié)奏來,比一味強壓效果好得多。 三:問題多,說明好奇心強 “這是什么?” “為什么會這樣?” “如果不這樣會怎樣?” 有些孩子,一張嘴就是十萬個為什么,從天上問到地下,從家里問到太空,一天下來,把你問得直翻白眼。 你是不是也說過一句話:“別問了,煩死了!” 可惜的是,這一聲“煩死了”,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好奇心的第一錘。 一個總愛問問題的孩子,說明他對世界有強烈的興趣。 他的腦子在飛快地跑,他想知道、想明白、想看得更多。 孩子的“為什么”,是未來的“原來如此”。 這種孩子長大后,思維開闊,敢提問、愛鉆研、有創(chuàng)意,最適合做那些需要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工作。 當(dāng)他提太多問題時,我們可以和他說:“這個我們查一查”,或一起動手找答案。 有個媽媽說:“我兒子的問題,多得我都答不過來,我就告訴他,'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查查書’。后來他自己愛上了查百科。” 陪他探索,比只給答案,更能激發(fā)他持續(xù)的興趣。 四:情緒敏感,說明心里細膩 有些孩子,動不動就哭,一點小事就鬧情緒;有時候你只是語氣重了點,他就覺得你不愛他了。 你可能覺得他“太玻璃心”,忍不住想說:“怎么這么脆弱?” 可你不知道,情緒敏感的孩子,心思其實特別細。 他能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爸爸臉色變了、媽媽語氣不一樣了,甚至朋友的一個小動作。 這種“情緒雷達”,小時候是“矯情”,但長大后很可能變成“共情能力強”。 心細如發(fā),是一種聰明,不是毛病。 別以為愛哭的孩子沒出息,他可能只是太容易共情。 當(dāng)孩子情緒激動時,先抱一抱、陪一陪,再一起說說發(fā)生了什么。 這會讓他知道:被理解,是學(xué)會自我調(diào)節(jié)的第一步。 我們做家長的,別急著給孩子貼標(biāo)簽。 多給一點理解,孩子會更早學(xué)會調(diào)節(jié)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左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天賦。 有時候,他們不聽話,不是因為“壞”,而是因為他們正走在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里,只是我們還沒聽懂。 所以,別急著改孩子,先試著讀懂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