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塤友都希望能親手制作塤 但沒有模具,沒有拉坯機,也沒有電窯 今天,鄭安邦老師教大家用手捏的方式制塤 去掉復雜的環節 用最簡單的語言,最簡便的步驟 手把手教大家制作手捏塤 讓我們跟著圖文一起制作起來吧 ![]() ![]() 準備好陶泥一塊(紅陶泥、黃陶泥、紫砂泥、高嶺土等均可),最好網購成品陶泥,因為成品陶泥雜質更少,燒制成品率較高;如果自己挖泥則還需要過濾、煉泥等多個環節,比較麻煩,成品率低。反復揉搓陶泥使其“上勁”。 將陶泥團成球形。(如想制作的塤較大一些,則陶泥需要準備略多一些) ![]() ![]() 用食指托住底部,拇指插入泥球。 ![]() 將泥球捏出酒杯狀,底部厚度約1厘米,壁厚略厚,大約2厘米以上。 左手穩住底部,右手食指、拇指圍繞塤壁開始捏制,將塤體拉長,壁厚控制在8毫米-1厘米左右。 ![]() ![]() 捏成一個水杯的造型。 ![]() 左手托住塤底,右手虎口進行收口。 封口,形成一個中空的塤體。 ![]() ![]() 大致形態,可根據實際泥料和塤的大小來決定收口的位置。 ![]() 揪掉多余的泥料。 如圖半握雙手,將塤倒放在雙掌之中,旋轉搓動,讓塤外部規則、對稱。到此步驟,塤體基本成型。 ![]() ![]() 靜置幾小時,(根據地區的干燥程度,靜置的時間不一樣)等到塤體微微發硬,用湯匙的背面光滑處給泥塤壓光,使塤體光滑、平整。 ![]() 準備好調音器(可下載手機版),麻花鉆、陶藝刀等工具。 待泥塤半干的時候,進行開吹口操作,不能等到塤全干的時候再開,這樣內部的空氣會把泥塤撐裂。用麻花鉆在塤的頂部開一個吹口,吹口大小在1-1.2厘米。 ![]() ![]() 注意,前面用虎口封口的時候,塤頂部內壁的褶皺較多,這個時候用陶藝刀伸進吹口內壁附近,把內壁刮平,不然會影響發音。開好吹口后將塤靜置幾小時。 ![]() 根據指法進行開孔,因為塤每開一個孔、調一處音,其他所有的音都會有細微的音準變化,所以塤友們可以從五孔、七孔塤開始做起,開孔較少,相對容易控制每個音的音準。 低音區用較小的麻花鉆,高音區用較大的麻花鉆。開孔的時候注意內壁上不要粘有大塊的廢泥,外壁開孔處要規則,平口塤推薦正圓指孔。 ![]() ![]() 開孔過程中,音準只需調個大概,等全部孔開完之后,再統一精調。注意調式的控制,塤的調式從半干到全干后會略微提高,燒制后,又會略微提高,泥塤調音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塤的收縮帶來的音準變化。 ![]() 泥塤完全陰干后可進行燒制。(陰干2周左右)塤友們可以找到當地的陶藝店進行代燒(黃、紅陶泥燒800-900度,高嶺土、紫砂泥燒1000-1100度,燒制加溫曲線要緩,避免燒裂);也可以聯系我們進行代燒。(如果在制作過程中出現塤壁薄厚差距過大、泥中有石子或者大量氣泡、未完全陰干等情況,容易導致塤燒裂。) 燒制成功(柴燒)。如果需要制作仿古石紋,可在塤八成干的時候,用較為粗糙的石頭在泥塤表面按壓,形成密集、不規則的仿古石紋, ![]() ![]() 燒制成功(電窯素燒)。如需刻字在燒制之前進行; 塤在燒制成功后,還要對音準進行精調,最終確定音準,此時筒音略低可以略微擴大吹口,再次檢查所有音的音準; 外觀方面需要對塤進行上油、打蠟、拋光等工序。至此,塤就算做成啦。 ![]() 鄭安邦老師提醒:手捏法比較適合做體積較小、調式較高的塤,如果塤友們想手捏制作十孔塤的話,要留足指孔的空間和距離。建議塤友們從平口的五孔小塤開始做起;此外塤的調音較為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吹口是所有指孔的“總指揮師”,除了筒音不準,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擴吹口,塤的吹口過小,則無法充分震動,吹口過大則會導致塤的音量大而音色無韻;用手捏的方式制塤,塤內腔泥門較松、不完全平滑,塤沒有罐子音,音色傳統而又獨特。當然,調音不當、內腔壁厚不均勻的話,也有可能音色很糟,正如《塤賦》中的那句“乃知瓦合,成亦天縱”,一切皆有可能,希望塤友們多多嘗試,總結經驗,早日DIY出屬于自己的、充滿個性的好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