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拉雄 2015年2月初,華州區(原華縣)完成鎮村行政區劃調整重組工作。調整合并重組后,華州鎮改為華州街道辦事處,其他各鎮不變,全區原242個村民委員會合并重組為14個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和121個村民委會。具體合并重組情況如下: 杏林鎮 ![]() 五龍山 吉軍攝 將車灣村、灰池村、天巖村、康坪村合并,命名為朝陽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1742人),辦公地點為社區辦公室內。 將梁西村、老官臺村、李莊村合并,命名為李莊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2159人),辦公地點在原李莊村。 龍山村、磨村、杏林村、梓里村、三溪村、城南村、李坡村7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杏林鎮轄2個新型農村社區,7個村委會。 金堆鎮 ![]() 將大栗西村、西川村、栗西村合并,命名為金新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1894人),辦公地點為金堆鎮移民新村。 將武坪村、草坪村、任家灘村合并,命名為任家灘村民委員會(2361人),辦公地點為原任家灘村。 將東坪村、芋坪村、西坪村合并,命名為東西坪村村民委員會(2194人),辦公地點在原西坪村。 將車臺村、羅澗村、鐵爐村合并,命名為鐵爐村村民委員會(2036人),辦公地點為原鐵爐村。 將栗峪村、寺坪村合并、命名為寺坪村村民委員會(1666人),辦公地點為原寺坪村。 合并后,金堆鎮轄1個新型農村社區,4個村委會。 下廟鎮 ![]() 下廟風光 劉合心攝 將三吳村、茍家村合并,命名為曙光村村民委員會(2367人),辦公地點為原茍家村。 將東周村、西周村合并,命名為周村村民委員會(2038人),辦公地點為原西周村。 將什字村、新建村合并,命名為胡村村民委員會(2700人),辦公地點為原什字村。 將楊相村、簡家村、吊莊村、車堡村、姜田村合并,命名為新下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049人),辦公地點為原楊相村。 將下廟村、惠家村、牛市村合并,命名為下廟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2766人),辦公地點為原惠家村。 康甘村、南解村、王巷村、秦家灘村、濱壩村、田村、甘村7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下廟鎮轄2個新型農村社區,10個村委會。 柳枝鎮 ![]() 張橋風光 老敏攝 將豐良村、伏中村合并,命名為泉護村村民委員會(2933人),辦公地點為原豐良村。 將南關村、上安村合并,命名為南關村村民委員會(3940人),辦公地點為原南關村。 將梁堡村、構峪村合并,命名為櫻桃溝村村民委員會(1160人),辦公地點為原梁堡村。 將西溝村、石溝村合并,命名為新園村村民委員會(799人),辦公地點為柳枝新區。 將王宿村、北劉村、秦家村合并,命名為畢家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4616人),辦公地點為原王宿村。 將北拾村、拾村合并,命名為新拾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4456人), 辦公地點為原拾村。 東新莊村、張橋村、孫家莊村、畢家村、彭村、孟村、鐘張村7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柳枝鎮轄2個新型農村社區,11個村委會。 瓜坡鎮 ![]() 瓜坡風光 李勇攝 將井堡村、過村、良侯村合并,命名為良侯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269人),辦公地點為原良侯村。 將井溝村、張巖村、溝嶺村、瓜底村合并,命名為瓜底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201人),辦公地點為原瓜底村。 將李托村、田楊村、黃家村合并,命名為黃家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188人),辦公地點為原黃家村。 將三小村、廟前村合并,命名為廟前村村民委員會(2328人),辦公地點為原廟前村。 將北沙村、君朝村合并,命名為君沙村村民委員會(2480人),辦公地點為原君朝村。 將故城村、馬泉村、灣惠村合并,命名為灣惠村村民委員會(1594人),辦公地點為原灣惠村。 南沙、閆巖、東趙、孔村、三留、姚郝6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合并后,瓜坡鎮轄3個新型農村社區,9個村委會。 華州街道辦事處 ![]() 永安街 網友供 將宜合村、趙村、先農村合并,命名為先農村村民委員會(2547人),辦公地點在原趙村。 將馬斜村、崖坡村、鐵馬村合并,命名為鐵馬村村民委員會(1777人),辦公地點為原鐵馬村。 將張場村、西羅村、團結村合并,命名為團結村村民委員會(1135人),辦公地點為原西羅村。 將大街村、城內村合并,命名為城內村村民委員會(2200人),辦公地點為原城內村。 將楊巷村、溫巷村、西關村合并,命名為西關村村民委員會(2743人),辦公地點為原西關村。 將吝家村、王堡村合并,命名為吝家村村民委員會(1410人),辦公地點為原王堡村。 將杜堡村、王什字村合并,命名為王什字村村民委員會(3112人),辦公地點為原王什字村。 昊家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華州街道辦事處轄8個村委會。 高塘鎮 ![]() 南堡村 網友供 將忠靳村、薛底村合并,命名為薛底村村民委員會(2390人),辦公地點原薛底村。 將寺底村、西灣村、老年村合并,命名為老年村村民委員會(2112人),辦公地點原老年村。 將劉堡村、圣山村合并,命名為圣山村村民委員會(1934人),辦公地點原圣山村。 將羅吝村、寺前村合并,命名為寺前村村民委員會(1412人),辦公地點原寺前村。 將大王村、北侯村合并,命名為北侯村村民委員會(2223人),辦公地點原北侯村。 將堡底村、里寺村合并,命名為堡里村村民委員會(2000人),辦公地點原里寺村。 將澤口村、韓良村合并,命名為韓良村村民委員會(1931人),辦公地點原韓良村。 將侯巖村、宋斜村、胡磊村合并,命名為胡磊村村民委員會(2719人),辦公地點原胡磊村。 將安堯村、小村合并,命名為小村村民委員會(2013人),辦公地點原小村。 將吉堯村、留馬村合并,命名為留馬村村民委員會(3165人),辦公地點原留馬村。 將西峪村、東峪村合并,命名為澗峪村村民委員會(2388人),辦公地點高塘鎮移民新區。 將處仁口村、棗園村、腰村合并,命名為腰村村民委員會(2258人),辦公地點原棗園村。 將吉河村、南堡村合并,命名為南堡村村民委員會(3248人),辦公地點原吉河村。 將二合村、柿村合并,命名為柿村村民委員會(2492人),辦公地點原柿村。 北村、同家、澗峪口、南麥、拆頭、鐵里、南侯、東陽、江村、朱張10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高塘鎮轄24個村委會。 赤水鎮 ![]() 赤水牌樓 網友供 將水城村、赤水村、喬家村合并,命名為赤水中心社區居民委員會(3657人),辦公地點為原赤水村。 將城內村、南吉村、太平村合并,命名為小漲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4182人),辦公地點為原城內村。 將辛村、羅家村合并,命名為遇仙村村民委員會(2302人),辦公地點為原羅家村。 將新城村、臺臺村合并,命名為大漲村村民委員會(2666人),辦公地點為原臺臺村。 將馬莊村、李家村合并,命名為李馬村村民委員會(2246人),辦公地點為原李家村。 將程高村、南會村合并,命名為會東方村村民委員會(2065人),辦公地點為原南會村。 將雷家村、劉家村、步背后村合并,命名為南侯坊村村民委員會(2566人),辦公地點為原步背后村。 將姚家村、李家堡村、陳家村合并,命名為朱村村民委員會(2935人),辦公地點為原陳家村。 將樓梯村、漾田村合并,命名為田梯村村民委員會(2719人),辦公地點為原漾田村。 麥王村、郭村、江村、蔣家村、賈家村、侯坊村、王里渡村、沙彌村、辛莊村、魏三莊村、薛史村11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赤水鎮轄2個新型農村社區,18個村委會。 蓮花寺鎮 ![]() 少華山主峰 自大美華州 將水峪村、荷草村、龍潭村合并,命名為龍潭村村民委員會(1731人),辦公地點為原水峪村。 將肖場村、白石村合并,命名為白石村村民委員會(1823人),辦公地點為原白石村。 將黨家河村、白家河村合并,命名為白家河村村民委員會(1753人),辦公地點為原白家河村。 將袁寨村、八里店村、長壽坡村合并,命名為長壽坡村村民委員會(2177人),辦公地點為原長壽坡村。 將高家河村、三合村合并,命名為高家河村村民委員會(1404人),辦公地點為原高家河村。 將南馬村、北馬村合并,命名為楠新村村民委員會(1593人),辦公地點為原南馬村。 將汀村、由里村、時堡村合并,命名為時堡村村民委員會(2018人),辦公地點為原時堡村。 將西馬村、羅紋村合并,命名為忠義村村民委員會(1470人),辦公地點為原羅紋村。 將瓦頭村的凹子組、七岔口組、封官組與東羅村合并,命名為東羅村村民委員會(1888人),辦公地點為原東羅村。 將瓦頭村的瓦頭組、蟲陳組與西寨村合并,命名為西寨村村民委員會(1361人),辦公地點為原西寨村。 將喬堡村、少華村合并,命名為少華村村民委員會(1399人),辦公地點為原喬堡村。 何巷村、南寨村、莊頭村3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蓮花寺鎮轄14個村委會。 大明鎮 ![]() 蘊空雙塔 炎喬攝 將三義村、算王村、馬場村、大明村合并,命名為大明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419人),辦公地點為原大明村。 將北耐村、毛溝村、湯坊村合并,命名為毛溝新型農村居民委員會(3153人),辦公地點為原毛溝村。 將馬峪村、雷西村、薛馬村合并,命名為薛馬村村民委員會(2126人),辦公地點為原雷西村。 將韓凹村、崔馬村、興國村合并,命名為興國村村民委員會(2586人),辦公地點原興國村。 將杜塬村、寺王村合并,命名為寺王村村民委員會(1758人),辦公地點為原寺王村。 將橋峪村、水渠村合并,命名為水渠村村民委員會(2701人),辦公地點為原水渠村。 將溝南村、孫堡村合并,命名為孫堡村村民委員會(2583人),辦公地點為原孫堡村。 高樓、呂塬、趙家、唐家、杜灣、白泉、方寨、漁池、里峪口、李巖、下李11個村委會行政區劃不變。 合并后,大明鎮轄2個新型農村社區,16個村委會。 (完) 原文來源:《華州地名面面觀》主編賈平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