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柱石 第三章 詩技鑒賞 第一節 直抒胸臆 抒情是詩歌的主體特征。《尚書·堯典》中有“詩言志”三個字,這三個字是中國文學理論的開山綱領。“志”就是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的表達可以有多種方式,其中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一種表達形式,便是直抒胸臆。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一文中闡述了文學的起源;他說,在文字產生以前,“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照這樣說來,人類的第一首詩“杭育杭育”,竟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詩。 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復雜的。在外界的刺激下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同的情感,如喜愛、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等。浪漫主義傾向的詩人在寫作中往往習慣于讓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直抒胸臆就是讓感情自然地外溢、宣泄、噴涌。 同一時代往往有著某種相似的社會心態,時代不同社會心態也就各異,因而詩歌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時代的烙印。西周的都城在豐鎬,相傳周室東遷以后,所有舊時的宗廟、宮室全部荒毀;周的舊臣經過豐鎬,看到遍地的黍稷雜草,不禁悲從中來,呼天號地,有一位貴族寫了一首纏綿悱惻的《黍離》詩: 彼黍離離①,彼稷②之苗。行邁靡靡③,中心搖搖④。知我者,謂⑤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⑥?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⑦。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①黍,一種作物;離離,一行行的。②稷,高粱。③行邁,行走;靡靡,遲緩的樣子。④中心,心中;搖搖,心神不寧的樣子。⑤謂,說。⑥何求,尋找什么。⑦噎,(被什么東西)塞住。 同樣是看到故都衰敗,宮室荒毀,而生活在元代前期的張養浩在《【中宮】山坡羊·潼關懷古》曲中,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情感: 峰巒如聚①,波濤如怒,山河表里②潼關路。望西都③,意踟躕④。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峰巒如聚,指重巖疊嶂,群山攢立,連綿不斷。②山河表里,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式十分險要。③西都,指長安。④意踟躕,此處指心潮起伏,陷入沉思。 張養浩出生于1269年,離忽必烈定都北京建立元朝的1271年只早兩年;他是濟南人,此時的濟南早就不在漢人政權南宋的管轄之內,很多人已經承認了既成事實,認同了外族的統治,張養浩就兩度出仕,曾官到禮部尚書,比現在的教育部長的地位還要高得多;他看到漢唐故都長安當然不可能有西周舊臣看到故都豐鎬的情感。張養浩為官清正,主張清除吏弊,改革政事。《潼關懷古》這首曲子,前頭三句描寫長安門戶的潼關表里山河,地勢險要,為后文的抒情起鋪墊作用。為什么據有如此披山戴河之長安的漢唐王朝都最終走向了滅亡呢?后面的內容直抒胸臆,回答了這個問題,答案在“宮闕萬間”四個字中。原來,在創業之初,統治者也許能體察下情,勵精圖治;一旦政權穩定,他們便驕奢淫逸,荒淫揮霍,或肉林酒池,作長夜之飲;或大興土木,造宮室陵園;田獵無制,游宴無度,全然不顧百姓疾苦。這首詩總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沉痛事實,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由于詩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道德素養,不同的思想認識水平,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等等,他們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感情自然就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有各自不同的心態。李白在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得到唐玄宗的征召,他在與家人辭別時寫了《南陵別兒童入京》,其中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句,其志得意滿,傲視一切的狂放之狀,躍然紙上。不到三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排擠打擊,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此時的李白便垂頭喪氣,心灰意冷了。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發出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感嘆。在眾多的影響詩人情感的因素中,我們不能忽視直接引發詩人創作沖動的突發事件。中唐時韓愈的好朋友孟郊,在兩次落第之后,在四十六歲那年,一舉成名;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寫下了《登科后》一詩: 昔日齷齪①不足夸,今朝放蕩②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注:①齷齪,這里相當于現在的“窩囊”。②放蕩,此處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詩作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歡快之情。同樣是參加進士考試,然而十舉不第的晚唐詩人羅隱,在第十次落選之后,寫了《自遣》一詩: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詩中出現的卻是一副可憐兮兮,灰心喪氣的樣子。 直抒胸臆,指的是詩作所抒發的感情更加外露,更加自然,更加強烈。但是直抒胸臆并不排斥寫景、敘事和議論。如元朝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中的兩支曲子: 呀!俺向著這迥野①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②起鷹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③,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④。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⑤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⑥,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呀!不思量則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在昭陽⑦,我那里供奉,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注:①迥野,廣闊的原野。②搠,此處指手里握著。③餱糧,干糧。④攜手上河梁,此處指惜別。⑤鑾輿,宮中華貴之車。⑥椒房,后宮殿閣。⑦昭陽,漢朝宮殿。 這兩支曲子,融記敘、描寫、抒情于一爐,而以直抒胸臆為主。曲詞記敘了漢元帝送別王昭君的情景;描寫了送別時漢元帝眼前的塞北風光;而主要抒發的是漢元帝眼看王昭君離去的凄愴之情,表現他對王昭君的依依不舍和不盡思念。 其他類型的詩作中也可以有直抒胸臆的詩句。《長恨歌》是白居易著名的敘事詩,然而詩作的抒情意味很濃,以致很多人將這首詩看成是抒情詩。詩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很多,而以最后四句最為出色:“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日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詩句表達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之間的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他們不得不分離之后的無窮思念和不絕幽恨。《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詠古抒懷的名作,其中不乏直抒胸臆的名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是蘇軾對赤壁壯麗山河的謳歌,是他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禮拜和呼號。“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則是蘇軾有感于光陰虛擲,人生如夢,空有滿腹學問而功業無望的的深深悲嘆。 直抒胸臆是詩人強烈感情的噴發,優秀的作品能夠做到外露而蘊藉。正如蘇軾在評論韋應物、柳宗元詩歌時所說的“含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像《離騷》《古詩十九首》、李白、李煜、秦觀、李清照的許多作品,前人稱之有“天籟”之美;反之如果外露而淺俗的話,就淡然寡味了。比如現在的一首流行歌,“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九妹九妹,火紅的花蕾,九妹九妹,純潔的妹妹,九妹九妹,我的九妹!”除“火紅的花蕾”句外,其他幾句淺薄粗陋,毫無美感可言。 2010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