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展眉頭 靈臺清幽 ![]() ![]()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 心若冰清,凝固了世間所有繁雜與浮躁,僅留下那一抹最為純粹的透明,靜靜地守護著內心的那片小宇宙不受外界風雨的打擾。
這種狀態下,個人的意識似明鏡般,映照世間萬物而又能做到不為所動,始終保持著超然的清醒,不因外界的贊譽而欣喜若狂,不因突如其來的打擊而瞬間崩潰。
古代先賢智慧里,“天塌不驚”常常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一同被提及。 即便面臨再巨大的挑戰與變故,只要內心足夠堅毅,便能猶如磐石般安穩堅固,不為所動。
老子于《道德經》中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心若冰清,正應如此,柔中帶剛強,不與世爭,能夠從容不迫地應對世間的萬般變化。 心懷這樣的境界,我們學會了“靜觀其變,淡看云起”。
在《莊子·內篇·養生主》中,莊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傳遞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生活哲學,也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強行去追求,不逆著潮流而動,這與“心若冰清,天塌不驚”實有著異曲同工的絕妙之處。
這樣的心境,如同隱士身處深山之中,聽風觀雨,無論外界怎樣變遷,其心依舊如古井無波。
最終,當悠悠歲月,歷經風雨兼程之后,回首遙望來時之路,你會驚覺,恰是那份“心若冰清,天塌不驚”的執著堅守,讓我們的靈魂得以升華,生命也由此而變得更加豐盈。 02 無有相生,難易相成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在《道德經》中如是說。
這里的“無有相生”,恰恰表明了看似空無一物的“無”實則孕育著萬物的可能,而萬物存在的“有”又終歸于無形的“無”。 這就猶如種子悄然埋藏于土壤之中,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片荒蕪,實則是生命力正在蓄勢待發的前奏。
正如《周易》之中所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萬物從無到有,再由有返無,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困難與容易向來都是結伴而行的,它們相互成為條件,且能夠相互轉化。 若是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磨礪,又怎能輕易品嘗到成功那甘甜的滋味呢。 宋代的大儒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里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同樣強調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相互聯系以及轉化。 只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質,深刻理解“難易”“有無”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轉化關系,我們才能夠更加貼近宇宙運行的法則。
當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順境與逆境時,要抱持著一顆平常心,認識到一切困難與容易、有與無都是暫時的,且在某種意義上是相互成就的。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生活的波瀾之中游刃有余,持續不斷地成長,最終達到“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 ![]() 03 污垢不沾,俗相不染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蓮花常被用以象征這般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在其《愛蓮說》中言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蓮花生長于污濁的泥塘之中,卻能保持自身的純凈與芬芳,進而成為了潔身自好、清廉正直的象征。
“污垢不沾”,這不單單是指身體的潔凈,更為關鍵的是心靈的凈化。 《莊子·逍遙游》有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意味著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已然超越了自我,不被外物所牽累,不為名利所誘惑,其心靈已然抵達了一種極致的純粹與自由之境。 在世俗的洪流中,依舊能夠堅守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不被那浮華虛榮所玷污。 宋代程顥的詩句“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正是一種超脫于那世態炎涼,盡情享受心靈自在的生動寫照。
始終堅持內心的純凈與高遠,以超然的態度去直面生活,去追求精神上的至真至美,從而達到內心的平和與自由。 在這樣的境界之中,我們或許能夠更為深刻地體悟到那句“心遠地自偏”的真諦,即便身處于鬧市,猶如居于山林之間,盡情享受內心的那份寧靜與祥和。 04 萬變猶定,神怡氣靜 “萬變猶定”,是對世間萬物瞬息萬變的深刻洞察。 《易經》有言:“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宇宙萬物皆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然而,真正的定力并不在于阻止變化,而是學會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在萬變中保持“猶定”,意味著心中有了一份超脫的智慧,無論外界如何動蕩,都能保持一份內在的穩定與平靜。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眼中,神清氣爽、心態平和不僅是養生的秘訣,更是精神修養的至高境界。 《大學》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當心智清明,精神愉悅,氣息隨之平穩,這樣的狀態讓人仿佛融入了自然的懷抱,與萬物同呼吸,共命運。 將二者結合,我們看到了一種理想的人生狀態: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定力,使精神愉悅,氣息平和。 《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在萬變中求定,在神怡中得靜,方能體驗到生命的深邃與廣闊,實現心靈與宇宙的和諧統一。 ![]() 05 心無罣礙,意無所執 《心經》有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是對這一理念的精辟概括,當我們的心靈再不被塵世那無盡的煩惱所束縛羈絆時,便能超脫恐懼與幻想,達至心靈的最終解脫之境。
“心無罣礙”,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擺脫對過去記憶的沉溺、對未來的過度憂慮以及對當下的種種不滿,從而讓心靈能夠自在地呼吸。 在意識層面做到不偏執、不固執己見,如《莊子·內篇·養生主》中所講述的那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在此向我們昭示,不應過度執著于那有限的知識與欲望,而忽略了生命所具有的廣闊與深遠。
當我們學會松手放下,不再緊緊握住那些看似重要實則是在束縛我們的東西時,生命的河流才會更為順暢地流淌,流向那更為廣闊的海洋。 宋代的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參禪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其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正是心無罣礙、意無所執的鮮明體現。 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意識到外在世界與內在認知所存在的相對性,進而逐漸放下那些成見, 深入洞悉事物的本質,最終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那種超然境界,也就是在心中無罣礙、無執著的狀態下去體驗世界的本真。
在如此這般的狀態之下,我們才能夠真正深切地體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那份灑脫與自在。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信:十點共讀-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