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武義縣城的中心,有一座橫跨熟溪河的古橋——熟溪橋,它宛如一條巨龍,靜靜地臥在武陽川之上,見證著武義的歷史變遷與歲月更迭。 1、歷史淵源:跨越一千多年的風雨歷程。熟溪橋始建于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由武義縣主簿石宗玉獻薪俸、籌款項主持建造,最初為九孔十墩的木橋,百姓尊稱其為“石公橋”。到了明代萬歷四年(1576年),加建了橋屋,使其成為了一座風雨廊橋,為過往行人遮風擋雨。此后的歲月里,熟溪橋命運多舛,多次毀于水火,又屢毀屢建。民國31年(1942年),橋屋遭日軍拆毀用于鋪鐵軌運螢石;1946年,按清乾隆時重建之原樣進行了重修。1986年,熟溪橋進行落架大修;然而在2000年6月23日,被洪水沖毀。2001年5月,重新修復,熟溪橋再次煥發出昔日的光彩。 ![]() 熟溪橋上游客 ![]() 熟溪橋全景 2、建筑特色:江南廊橋的藝術典范。熟溪橋是一座木石結構的廊橋,全長140米,橋面寬4.8米,通高13.40米,九孔十墩,迎水面砌分水尖,墩高4.40米,最大橋孔凈空約12米。橋屋共有49間,中間設有三間重檐歇山頂的亭閣,兩端設有垂帶踏道。橋身兩旁設有獨具江南特色的木欄桿,條凳把廊橋分成三道,古時兩旁走行人,中間通車馬,現只允許行人通行觀賞。橋的中段橋面加寬,建有雙層樓閣,名為“歲豐閣”,屋頂重檐、屋角飛翹,氣勢恢宏。 ![]() 熟溪橋九孔十墩 ![]() 熟溪橋廊 3、文化價值:武義的歷史文化象征。熟溪橋在歷史上是武義永康兩縣和金華處州兩府的交通要津,是武義城鄉唯一的南北通道,承載著當地交通往來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熟溪橋的建筑工藝精湛,橋身宛如長廊,橋墩石砌似舟,重檐歇山頂的樓閣設計巧妙,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同時,橋上還保留著沙孟海、駱恒光、金鑒才等眾多書法名家留下的匾額和楹聯,這些書法作品各具風骨,為熟溪橋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氣息。作為武義的象征和重要旅游景點,熟溪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游客們可以漫步在橋上,欣賞橋的建筑之美,感受歷史文化的熏陶,也可以依欄遠眺,盡覽小城的美景。 ![]() 熟溪橋頭游客 ![]() 熟溪橋廊上的書法 歷經八百多年風雨滄桑的熟溪橋,不僅是一座交通設施,更是武義人民心中的精神象征,它承載著當地的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和風土民情,將繼續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
|
來自: 仿彿pe3fpi77p2 > 《傳統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