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初夏,我從北京轉道香港啟德機場搭乘航班,飛越印度洋,第一次抵達這座被譽為“非洲瑞士”的東非島國。出發之前做的功課,深深的記住了馬克·吐溫說的“我已經開始覺得,上帝先創造了毛里求斯,然后創造了天堂;天堂是毛里求斯的復制品”,這樣的慨嘆,讓我心向往之。彼時的毛里求斯尚未被大規模旅游開發,機場簡陋卻充滿熱帶風情。海關官員看到我的中國護照時,笑著用歪果仁的中文說“你好”,并熱情指點換匯處——這份友好,成了我旅程的第一抹亮色。 特魯奧克斯火山口,這座休眠火山位于主島中央的居爾皮普市,驅車盤旋而上時,向導告訴我:“火山最后一次噴發是數萬年前,但毛里求斯人仍把它當作大地的眼睛。”直徑350米的巨型坑口蓄滿雨水,倒映著流云,四周蕨類植物瘋長,宛如《侏羅紀公園》的取景地。我贊嘆道:不愧曾經是世上唯一有渡渡鳥生存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這里自然條件的優越;向導低聲嘆道:可惜渡渡鳥最終還是被滅絕了。。。她轉而指著遠處說:“18世紀法國人在這里建了炮臺,中國勞工卻幫我們種甘蔗——你們的故事寫在我們的土地上。”這話讓我一怔,原來早在兩百多年前,華人已在此扎根。我想到,毛里求斯是非洲唯一一個將中國春節列為法定節假日的國家,也是頗為難得的罷。 ![]() 都說塔馬蘭灣西海岸的浪花是冒險者的天堂,這里海豚成群。祖籍梅州的當地水上運動中心老板用客家話招呼我:“阿弟,試試滑水!比海南刺激多了!”摩托艇拖曳下,我數次剛站起身就被摔進溫暖的印度洋,卻最終也未能與海豚擦肩而過。老板在廊橋上大笑:再多摔幾次就好了!午后,老板請我喝“鳳凰啤酒”——當時島上唯一的啤酒廠,由華人參與創辦——講述他祖父如何從廣東帶來制糖技術,現在毛里求斯人仍然管甘蔗叫“中國草”。 ![]() 貝爾馬爾海灘,白沙細如面粉,椰影婆娑間,我租了張藤編躺椅。鄰座的老人主動攀談:“你是毛主席的同胞?我們60年代就愛看《紅色娘子軍》!”小販遞來剛烤的“薩摩薩”(咖喱角),餡料竟有閩南風味的芋頭絲。鄰座解釋:“這是華裔廚娘的發明——我們克里奧爾菜,本就是非洲、法國、中國菜的大雜燴。” 離島前,路易港的唐人街飄著廣式臘味香,路上的樹木枝繁葉茂,綠茵遍地。向導塞給我一包剛才雜貨店老板非給不可的荔枝干;我穿著中國援建的當地紡織廠生產的圓領衫,胸前是波濤間飛躍的海豚,襯著大大的“MAURITIUS”字樣,揮別。 三十余年過去,我仍清楚的記得火山口的霧靄、滑水時的浪花,以及那些稱中國人為“老表”的克里奧爾面孔;毛里求斯將異鄉人的痕跡釀成了自己的血脈在這片土地上,而1993年的夏天,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個過客。 ——飛虎2025仲夏寫于京華拾光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