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周年的勝利紀念日,舞臺在莫斯科紅場,鏡頭對準二戰老兵。然而,克里姆林宮真正盯緊的,是還沒長大的俄羅斯下一代。
這場關于戰爭是否必須的洗腦戰,已經打響。比坦克更沉重的,是歷史敘事的齒輪,正在悄悄碾過俄羅斯孩子的童年。
表面紀念戰爭,實則是在播種戰爭
今年5月9日,是蘇聯戰勝納粹德國80周年勝利紀念日。對普通俄羅斯人來說,這是獻花、緬懷、看紅場閱兵的節日。但對克里姆林宮來說,這一天更像是一次大型的“政治投喂”。
誰才是這次勝利紀念日上的主角?
不是那些白發蒼蒼的二戰老兵,而是眼下正在長身體的俄羅斯孩子。
2025年5月,莫斯科紅場,俄羅斯士兵隊列整齊地參加八十周年勝利紀念日閱兵。 2025年5月,俄羅斯兒童穿著二戰蘇聯軍裝,手拿玩具槍,慶祝勝利紀念日。 鏡頭之外,俄羅斯國家機器正在悄悄把“戰爭不可避免”的理念,像奶粉一樣,喂進俄羅斯孩子的世界觀里。
在現如今的克里姆林宮主導下,俄羅斯式的“愛國主義”已經不再靠邏輯說服,而是靠“歷史高光時刻”的情緒牽引。而這些高光時刻,也從來不是偶然被選中,而是被精心篩選、雕刻成一套敘事模板:
俄羅斯,歷經苦難但永遠勝利;人民,可以為祖國承受一切;敵人,不斷變臉但從未缺席。
在此之中,勝利紀念日不是紀念歷史,是重新講述這套故事的黃金檔。
昨天打納粹,今天打烏克蘭,同一場仗的幻術
在克里姆林宮目前的劇本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不叫戰爭,叫“特別軍事行動”。聽起來就像是“軍事實習”,無害又必要。
而為了讓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買單這個說法,克里姆林宮干脆把它包裝成“打納粹2.0”。[1] [注 1]
是的,你沒聽錯,他們把現在這場戰爭,直接比作當年和納粹德國的決戰。
這不是歷史教育,而是敘事魔術。把“二戰的道德光環”直接安在今天的坦克上,讓人不好意思質疑。
可問題是,見證二戰的人越來越少了。
于是,當親歷者的記憶離開人世,國家就可以用自己版本的記憶,取而代之。
但有個麻煩是,現在俄羅斯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吃這一套了。
老一輩看回憶錄,年輕人不了解,愛國敘事正在失控?
2022年年底,俄羅斯官方輿論研究中心做了一個民意調查,發現有76%的14至24歲的年輕人,自信自己很懂國家歷史。[2]
聽上去不錯對吧?
然而,半年后,另一項獨立民意調查給了俄羅斯官方一巴掌:有70%的年輕人,其實并不了解國家歷史。
這是俄羅斯目前的當權者最害怕的事情,因為歷史現如今不再是一種集體記憶,而是成了像B站吐槽、知乎爭議、微信群聊的碎片。
甚至,一旦年輕人開始從體制外接收歷史,那么國家的敘事壟斷權,就快掉隊了。
怎么辦?
答案是,重新搶回孩子的注意力。
2023年,俄羅斯歷史教育跨部門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梅金斯基(Vladimir Medinsky)在一個論壇上就焦慮發言:
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讓俄羅斯的孩子們對歷史感興趣?[3]
他最后的答案是,“拍戲、拍電影、搞沉浸式表演。”聽上去像是在拍《青春有你》,但舞臺卻是二戰戰場。
表面是娛樂,其實是在訓練戰爭接受度
為了能夠讓歷史變得酷一點,克里姆林宮現如今還把軍事愛國教育系統做成了娛樂套餐。
教材里加上戰爭“英雄故事”,課堂上講“怎么成為俄羅斯人”,活動搞“戰爭角色扮演”、“歷史真人秀”、“紅軍少年特訓營”。[4] [注 2]
不是開玩笑,他們是真的把戰爭教育做成了“潮流文化”。
不是講戰爭多么殘酷,而是講戰爭多么值得;不是講和平多么珍貴,而是講犧牲多么光榮。
2024年4月,俄羅斯領導人在會見一個叫茲納尼耶(Znaniye)的公益組織時,還親口說:
我們必須學會,把過去幾十年的真實故事,以真誠、動人,甚至可以說能打動人心的方式講出來。[5]
翻譯成人話就是,別硬講道理,要讓年輕人哭、熱血、想報名。
打造戰爭偶像養成系,青春從軍不再猶豫
那么,俄羅斯的孩子們會抗拒這些主流旋律的東西嗎?
不,他們現在已經被“包裝過的戰爭敘事”繞得暈頭轉向,甚至已經開始覺得“從軍是榮耀的捷徑”。
比如,一個叫“勝利志愿者”(Victory Volunteers)的組織,專門鼓勵年輕人采訪老兵,整理成故事庫。[6]
聽上去很溫和,但它的核心信息是:未來的英雄,也應該是你。
2022年11月,在雅羅斯拉夫爾,俄羅斯民族團結日當天,該地區的成百上千名學童,被隆重地接納加入青年軍組織。 還有個更出名的組織,叫“青年軍”(Юнармия),創始人是現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這個組織里的孩子不光穿軍裝,還學怎么正步走、拆槍、裝彈、射擊、模擬戰斗。
可以說,他們不是在演軍人,而是在提前預演當軍人。
俄羅斯官媒三天兩頭報道這個組織的孩子,宣傳他們在操場上模擬前線,表揚他們眼神的越來越像“下一場戰爭的預備役”。
國家出錢,領導人親自點頭的洗腦項目
種種這些行為,都不是草根自發,而是國家計劃。俄羅斯專門設有一個“總統撥款基金”,每年分兩次接受申請。
誰能拿到錢?通常都是能講戰爭講得熱血沸騰的組織。而有傳聞說,最后的入選名單,是俄羅斯領導人親自挑選和拍板的。
2022年,有一個叫“沃爾尼察”(Volnitsa)的歷史重建俱樂部就拿到了這筆錢,并且辦了場名為“沿著勝利者腳步”的大型活動,紀念二戰時從納粹手中解放博古查爾地區的勝利。而且,這個地區靠近烏克蘭邊境。
這場行軍,特別強調“情感濃度”和“教育效應”這兩個關鍵詞。說白了,就是要讓年輕人哭、要讓他們記住、最好還能讓他們想打仗。
戰爭不是過去式,而是未來進行時
從表面上看,這是在講歷史。實際上,這是在預設未來。
勝利紀念日這種大型紀念活動,對于克里姆林宮來說,絕不只是一個日歷節點,而是一種戰略操作。
他們要做的,不只是讓人“記住曾經打過仗”,而是要讓整個社會認同:戰爭,是俄羅斯人生的一部分,是責任,是命運,是宿命。
而這一切操作的規模之大、用心之深,只說明一個可怕的信號:克里姆林宮已經在為下一場戰爭準備民意土壤,提前訓練接受犧牲的社會心理預期。
注釋
克里姆林宮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的一種荒謬和混淆類比,通過借戰爭打擊納粹德國的正義感,來為現在的侵略戰爭進行背書,讓俄羅斯人認為這兩場戰爭是同一種性質。 一種包裝手段,把戰爭變得有趣、現代、酷,實則是糖衣炮彈,將戰爭內核偽裝為青春時期的游戲。 參考文獻 《莫斯科軍事實力展示引發爭議》(A Divisive Show of Military Might in Moscow),伊萬·內切普連科(Ivan Nechepurenko),2025年5月9日,紐約時報。 《青年價值觀》(Youth Values),2022年12月12日,俄羅斯輿論研究中心(VCIOM)。 《迫切需要積極參與愛國主義,而不是消極參與:如何讓現代年輕人對俄羅斯歷史產生興趣?》(Есть серьезный запрос на деятельное, а не пассивное участие в патриотизме: как заинтересовать историей России современную молодежь?),奧列格·卡爾波夫(Олег КАРПОВ),2023年6月30日,共青團真理報(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當下俄羅斯的歷史軍事化和記憶習慣:戰爭教育》(Militarization of history and mnemonic habits in Putin’s Russia: pedagogy of war),瓦倫蒂娜·費克柳尼娜(Valentina Feklyunina)、塞繆爾·羅伯特肖(Samuel Robertshaw)和詹姆斯·比爾斯蘭(James Bilsland),第3期,第41卷,第181至198頁,2025年4月5日,后蘇聯事務(Post Soviet Affairs)。 《與知識第一教育馬拉松參賽者會面》(Встреча с участниками просветительского марафона Знание Первые),2025年4月30日,俄羅斯總統新聞辦公室。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英雄:當下俄羅斯的兒童軍事化》(Anyone can be a hero: the militarization of children in Putin's Russia),第101卷,第2期,第399至417頁,艾莉森·愛德華(Allyson Edwards)和詹妮弗·G·馬瑟斯(Jennifer G Mathers),2025年3月,國際事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