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說過,人都是自作自受的。 自作自受,并不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自己做了什么,最后就需要承擔什么。 選擇正確,那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這是種善因,結善果。 選擇錯誤,那就只能遭受巨大的損失,這是種惡因,結惡果。 福氣幾何,損失幾何,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選擇造成的。 折損一個人福氣的,并不是霉運,而是這些愚蠢的舉動。 一、野心過度,欲望膨脹。 野心也好,欲望也罷,都不是越膨脹越好,而是“適可而止”就好。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要大富大貴,有權有勢, 成為人上人。于是乎,就各種冒險、折騰、劍走偏鋒。 結果是什么?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然后被老虎吃掉。 一個普通人,既沒有資源,也沒有本事,還沒有人脈,更沒有靠山,那他欲望膨脹,野心爆棚,不就是妥妥的找死嗎? 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就是這個道理。 野心、欲望,比蒼天還要高,那人之命數,就會比紙張還要淺薄。 身為凡人,沒必要奢求太多,而應該適可而止,知足常樂,活在當下。也許,會更幸福。 二、內心焦慮,胡思亂想,陷入到內耗當中。 有一個故事《杞人憂天》。 在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憂愁“天”會塌下來。他逢人就抱怨,如果“天”塌了下來,我們這些普通人,該怎么辦啊? 由于胡思亂想,所以這個人終其一生,都神神經經、慌慌張張,沒有任何的快樂。 現實中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杞人”,整天憂愁未來會如何,這個困難能不能解決,自己是否可以賺更多的錢...... 天天憂愁,有意義嗎?沒有意義,只會加速自己的焦慮感,以及思想錯亂感。 正如楊絳先生所言,過去人過去事,笑笑就好;現在人現在事,盡心就好;未來人未來事,隨緣就好。 過去如何,無法改變,那就算了吧;現在如何,可以把握,那就盡力而為;未來如何,無法預測,那就隨心隨緣。 三、總是喜歡攀比,陷入到虛榮的折磨當中。 身為妻子,就會拿自己的婚姻,跟閨蜜的婚姻進行攀比,然后得出自己婚姻不幸的結論。 身為丈夫,就會拿自己的家庭,跟兄弟的家庭進行攀比,然后得出自己家庭不幸的結論。 身為父母,就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進行攀比,然后得出孩子平庸無能的結論。 攀比到最后,只會抱怨——為什么別人那么好,而我那么差? 別人,就真的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好嗎?不一定。我們都帶著“濾鏡”去看待別人,自然只能看到別人優秀、美好的一面。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的情況,都是差不多的。你有一地雞毛,別人也有一地雞毛。只是你不了解,就不知道罷了。 既然人人都差不多,各有各的好與壞,那我們又何必攀比呢?
四、在乎別人的看法,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身處人情社會, 不可避免會在乎“人言可畏”。 所謂人言可畏,指的是,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評論,就能影響到我們的心境,讓我們有所畏懼。 你是個不合群的人,別人就認為你是異類。難道說,你要為了別人的評價,而要死要活,否定自己嗎? 不需要否定自己。別人有什么看法,那是別人的事兒,跟我們無關。難道說,別人希望我們去死,那我們就要去死嗎? 別傻了。別人有別人的人生選擇,我們有我們的人生選擇,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就行了,在乎那么多干什么呢? 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別人。 別人怎么看,怎么說,怎么評價,隨他們吧。自己過得好,過得幸福,過得快樂,過得舒適,才是最重要的。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