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長跑,而不是短暫的沖刺。作為父母和老師,最重要的是在這場長跑中,陪伴孩子一起奔跑,成為他們最堅強的后盾和引路人。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卻引起無數家庭的共鳴。教育內卷嚴重的今天,數不清的父母把“雞娃”當成人生信條,提到孩子的學習,就上緊發條。在焦慮情緒的推波助瀾下,“搶跑式教育”,在很多家庭的孩子身上上演。
即使是在經濟下行的現在,對于許多家庭而言,教育依然靠三個字——“砸比刷”。 要么“砸錢”,從學區房到補習班;要么“刷級”;從興趣班到最后考級考證,要么“比賽”,各種競賽得獎證書……有點瘋魔的感覺。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有拿得出手,光鮮靚麗的履歷,不論在什么競爭的環境下,都可以成為佼佼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慧”、“優秀”、“出眾”,早早“嶄露頭角”,如果能一戰成名更好,獲得最優的資源和機會……
但殊不知,揠苗助長,或許短期內有效,實質是以犧牲孩子的童年、青春期為代價的,為孩子的成長“埋雷”。
未來春藤的創始人——老喻老師曾經做客致極學院直播間,和致極學院創辦人肖知興老師談到教育內卷時,他用一個詞總結了許多家長和孩子可能都會犯的一個錯誤:過早優化。
他說:“我看到許多家長和孩子陷入了一個陷阱,就是只爬到一個山頭,這個山頭其實只是一座很小的高峰。但是他發現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因為他沒能力往上走,也無法接受自己再走下來。
一些家長會說我們的這些是不是有點太大了,但其實它是非常具體的,以及在某些時候看起來無用的東西,但把時間拉長來看,它是非常有意義的。
具體到操作層面,我們家長應該給孩子多一點這種冗余的空間,沒有必要過早地從時間上優化,從局部空間上說,沒有必要讓孩子在每一點上都做到特別好,我覺得可能會更好一些。”
▲未來春藤創始人老喻(右)做客「致極下午茶」直播間,
與致極學院創辦人肖知興對話
無獨有偶,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老師在致極學院演講時,也提到關于教育內卷的解法——“越是變化,越是需要長期主義”。
《刻意練習》中有一句話:“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不在于天賦,而在于愿不愿意把簡單的事重復一萬次。”
培養出一個“后勁足”的孩子,唯一的“捷徑”就是堅定地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臺電腦,那么成績、技能、學歷只是“軟件”,而價值觀才是“操作系統”。如果系統本身有漏洞,再強大的軟件也可能崩潰。
曾經有一位家長和我們分享過自己孩子的經歷——她的孩子是某省高考前20名,但是大學后因沉迷游戲被退學。他的父母痛心疾首:“我們只關心他考了多少分,卻從沒教過他如何管理自己。”
在致極學院,價值觀的培養非常非常重要!致極學院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著名管理學家,美國管理學會前會長徐淑英教授介紹到致極有一個獨特性,就是把學生培養成既具有全球視野又對中國身份懷有強烈認同感的人,并且提到一個價值觀“CARE”——致良知,求真理,服務社會,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我們希望學生在致極求學的旅程,從認知自己開始。每個學生都能勇敢做自己,明確自己的目標,找尋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承擔起自己對于自己、對于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并且大膽去嘗試,去努力,在重要的事情上追求細節上的完美,在追求卓越的旅程里享受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愉悅!
一個擁有CARE價值觀的學子,絕不會成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真正走得遠的,不是起步最快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孩子永遠不失敗,而是讓他們學會如何面對失敗。與其給孩子鋪一條沒有障礙的路,不如教會他跨越障礙的能力。
關于抗挫折能力,許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培養他吃苦耐勞的能力。殊不知,培養抗挫折能力的鑰匙,往往握在評價者的手中!
我們常見的錯誤做法是:孩子考試沒考好,有的大人說:“別人都能考XXX,你為什么不行?”,亦或者有的家長說“這次題目太難了,不是你的錯”。
而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對孩子們說:“這次沒考好,你覺得問題出在哪里?下次怎么調整?”
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被允許犯錯的孩子,在后續任務中表現更出色,因為他們更愿意嘗試新策略。
另外一方面,家長和老師都要格外注意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把“你真聰明”換成“你的努力讓你進步了”,把“這題你做錯了”換成“這個錯誤很有價值,我們來看看”。
一個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往往也是抗挫折能力最強的人。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的時間被學業、興趣班、社交、游戲切割得支離破碎。許多家長發現:孩子作業拖到深夜,但效率極低;明明很努力,成績卻不見提升;一放假就失控,開學前瘋狂補作業。
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不是智力或努力問題,而是時間管理能力的缺失。
我經常見到很多家長親手毀了建立孩子良好時間觀念的機會。比如,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家長對孩子說:“你只管學習,其他不用操心”,結果孩子上大學后連洗衣服都要媽媽遠程指導。
比如很多孩子覺得“假期就該徹底放松”,家長也放任不管,結果很多孩子開學后需要1個月恢復學習狀態,甚至一大半學期都難以進入學習狀態。
還有很多家長迷信——“多報班就能提高成績'。 結果孩子在不同補習班間疲于奔命,知識消化不良。
而在和許多優秀的致極學子溝通中,我們也發現了許多時間管理達人。他們有的每月制定“大目標”,拆解到每周每日。有的建立“錯題本+時間日志”,分析時間黑洞。
而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是致極創始屆學子Louis,他每周都會用四象限法則區分任務:
| 緊急重要 | 重要不緊急(重點投入) |
| 緊急不重要 | 不緊急不重要(減少) |
當其他同學往往為了趕due而疲于奔命時,他卻總是游刃有余。致極學院也把這樣的好經驗進行了推廣,讓更多學子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和投資一樣,真正的長期價值不是在短期內實現巨大收益,而是在長期過程中不斷積累、逐步實現的。
教育孩子同樣如此,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在未來某一刻看到孩子變得獨立、堅強、有擔當,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至于他們在早期能掌握多少具體的知識,我們不必焦慮,交給時間去驗證吧。
我特別欣賞致極首屆學子Aurora的父親,他從沒有因為孩子分數的高低而判斷孩子是否進退步,他說,與其追問大小考排名,不如每季度與孩子共同繪制'能力發展雷達圖',標注出批判性思維、協作能力等軟技能進展。
▲致極學院的結業典禮上,Aurora 被評選為“堅毅之星”,
由教育專家熊丙奇頒授
通過這個方法,Aurora從小就更注重自身底層能力的發展,而非為了提分去學習。因此不論學習什么,哪怕她入門比別人晚,但都“后勁十足”,最后學出的效果一點都不比那些“搶跑”的同學差。
教育心理學家大衛·索薩說得好:'大腦不是待灌滿的容器,而是待點燃的火種。'當我們焦慮'是否來得及'時,其實是在用工業時代的標準丈量AI時代的人生。
那些在長跑中勝出的人,從來不是起跑最快的,而是最清楚自己要去哪里的人。
來源:致極書院(ID:AreteCollege)
排版:夏鼎瑩
責編: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