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保守如天主教都在勇敢地變革,其他宗教社群對新思想,難道不也應持同樣開放寬容的態度嗎? 5月8日,羅馬教廷選出新教宗良十四世。此次選舉速度很快,表明他本身的跨文化背景、開放思想與溫和的領導作風贏得較大的教界支持。 盡管出生于美國,但良十四世在教界主要貢獻來自拉美。就政治傾向而言,他曾直言不諱地批評美國政治。因此在強調超越國界,并且服務于各國社群的主旨上,他很好地代表教廷的世界主義。良十四世同樣有良好的文化調和能力,與地緣整合前景。他能夠理解南半球教會的社會關懷,但也能兼顧北半球教會的制度性構建訴求。他在秘魯服務期間,就較好地處理拉美社會中的經濟貧困、族群暴力與土著社群關系等棘手問題。在羅馬任職主教部部長時,他又熟悉全球各地的民情與政經角力。這些基層與行政經驗,都為他今后的宗教治理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溫和改革派的良十四世,在很大程度上將繼承前教宗方濟各諸多推動社會正義與改革的議程。在方濟各時期,圣座即已逐漸減少教廷的中央集權,開始各國教會的自主性嘗試。就大政而言,良十四世曾公開捍衛移民權利,也非常關注底層民眾的福祉與環境保護等核心問題。就教會治理而言,他主張共議精神,推動更為民主與包容的治理模式,以提升梵蒂岡的執政透明度。在男女平權與同性戀等尖銳問題上,他在堅持天主教傳統教義的同時,以同情心與博愛主義來對之加以平衡,以此尋求與各邊緣群體間的對話與妥協。 作為一種古老宗教,天主教確實存在傳統教義與現代化之間的巨大張力,很多甚至會成為今后天主教繼續發展的障礙,像反對墮胎、反對女性領受司鐸及主教圣秩等,都具有千多年的歷史。但在現代民主社會中,任何基于性別與身份的歧視,都無法用傳統來尋求借口。就在5月7日梵蒂岡啟動遴選新教宗程序的同時,就有群眾抗議,呼吁教廷允許女性尋求圣職。當然,我們不能指望良十四世能直接推動女性神父或執事制度化,但他會繼續像方濟各一樣,逐步推動女性在教會中的參與,并不斷提高女性話語權。這其實是為最終的男女完全平等鋪平道路。 甚至在對同性戀等更敏感問題上也是如此。自從方濟各之后,羅馬教廷已經走上一條溫和且持續改革的道路。因此在不撼動根本教義的前提下,基于更廣泛的宗教同情心,良十四世可能同前任一樣,繼續反對歧視同性戀者,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會生活。在對待人工智能、跨宗教對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重要議題,教廷也將走在直面現實的前沿。 其實,不僅是天主教,任何古老的宗教,包括新加坡人信奉的佛道教、回教與印度教等,都面臨傳統教義與現代社會之間存在張力的問題。 就認識論而言,傳統宗教依靠虔信;現代科學則本著實證主義與懷疑精神。就權威模式而言,宗教強調傳統與神圣權威;現代社會則強調個體自由與個性。就倫理道德而言,傳統宗教多為男性父權社會,也總體有反邊緣群體的傾向;現代社會中的女性與少數族群,有尋求平等的權利。因此,傳統宗教總會面臨古老教義與戒條,日益落后于現代民主與社會發展的情況;當代宗教信徒也同時面對諸種挑戰,須及時回應當今社會的貧富不均、移民、環境危機、毒品泛濫等全球問題。 雖然并不是要讓傳統宗教都放棄那些核心教義,但如何在現代語境中重新發揮道德權威,是所有宗教的重要課題。宗教當然不會因為現代社會而自動消亡,但主動變革、提倡包容、減少排他性、逐步向現代主流民主多元文化靠攏,則是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宗教真正的軟實力,來自跨文化、跨族群的包容力,對人類發展新趨勢的理解力,而非頑固堅持數千年教義,或者強勢輸出自己的信仰思想。即便保守如天主教都在勇敢地變革,其他宗教社群對新思想,難道不也應持同樣開放寬容的態度嗎? 作者是本地文史工作者、宗教研究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