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門很有講究的學問,不是說隨便拿個盒子往穴位上一扣,或是拿根艾條隨便灸灸就能起到作用的。 如果艾灸順序不當,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江蘇一個朋友,一艾灸就上火,頭疼腦熱,十分煩躁。經判斷,不是體質的原因。 這是為啥呢? 原來他艾灸的順序太過隨意了,灸完腹部的穴位,灸背部,想起頭部的問題,又開始灸起頭上的穴位。 氣息全打亂了,不頭疼才怪。 身體里的陰陽之氣運行自有其規律,一般是從陽氣較足的部位流向陽氣較弱的部位。有的人手腳冰涼是咋回事呢?是因為中間堵住了,陽氣過不去,或者陽氣本來就弱,還沒運行到手腳就已經“耗盡了力氣”。 做艾灸一定要懂得順應身體正氣運轉的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應該按照什么順序呢? 《千金要方》說:“凡灸當先陽后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后從頭向右而漸下”。 艾灸時我們一定要遵從先陽后陰、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面后腹面的規律。 先陽后陰,這里陰和陽的標準可在《黃帝內經》中找到答案。《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上陽下陰,左陽右陰,四肢中,手掌連胳膊肚面為陰,足背順連腿前為陰,反之為陽。”請關注拔罐圈,各種中醫絕技都在這里。 按以上的順序進行,先陽后陰,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從上后下,可以避免面部哄熱不適之感。先少后多,主要是使艾柱的火力由弱增強,以使人能易于接受。需要灸多壯者,可先用小艾柱灸起,逐漸更換大艾柱,或者使用小艾柱多壯法代替臨床施灸的時候要根據個人的情況。 當然,具體施灸的時候也應靈活調整。 比如我給這位朋友配的脾胃調理的調理組方:脾胃調理呢是有分五個階段,這里我們拿第三階段來舉例。 第三階段:3-5次(請按順序調) 先做命門,艾條稍微點燃即可,燃的太旺是為泄命門。因為命門是純補的穴位。距離皮膚5cm處施灸,灸3分鐘。 其次是大椎,艾條稍稍向下傾斜一點,就是點燃的那頭朝下,是為把寒氣往下從腳上排出去,此穴可灸5分鐘。 脾俞,先左后右,各7分鐘 再來腎俞,先左后右,7-10分鐘 中脘,7-10分鐘 不便秘——神闕;便秘——氣海。5-7分鐘 關元,5-7分鐘 看到這個順序,肯定很多朋友都會問為什么第一個穴位是命門呢?為什么沒有按照先上后下的順序呢? 因為命門是水火之宅,生命的門戶,所以我們要先溫補命門以后才能做其它穴位。 接下來我再做大椎,以后的穴位都是按照先陽后陰,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順序了。 如果因為時間安排的原因,不能一次性做完這些穴位,我們可以按照順序做一部分,在當天把剩下的穴位補上來就好了。 我們建議大家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最好還是做全面的調理,不要單單只做幾個阿是穴或是調理穴,因為我們要盡量做到平補平瀉,讓身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這樣,艾灸的效果才能更好! 延伸閱讀 古人經驗一:多灸背部,少灸胸膈 一般來說頭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則多灸無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長灸無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背部有很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氣海俞穴、關元俞穴、三焦俞穴等,常灸大腸俞能夠行氣導滯、清腸排便;常灸關元俞穴可調經氣,控精關等。這些穴位與五臟六腑一一對應,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緩疾、延年益壽。 古人經驗二:先陽后陰,先左后右 古代著作中關于艾灸的順序都有詳細的論述,被后人譽為“藥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就清楚記載: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后陰,先左后右的原則。 中國古代先民多以農耕為作,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于陽;腹部,下身歸之于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四肢;先灸左側,后灸右側。 古人經驗三:文火為補,武火為瀉 明朝楊繼洲《針灸大成》的記載,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滅而使其慢慢燃盡者為補法,能起到溫陽補虛的作用;如果將火吹旺使病人有燙的感覺,則為瀉法,能起到驅寒散結的作用。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文火為補,武火為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