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告訴你,要多讀書。 可是你讀了很多書,大學畢業后,發現找工作好難,文憑也沒有什么用。 走進社會之后,你看了很多主播在講書,然后一股腦地買書,結果書看過了,并沒有改變命運。 你開始迷惑,讀書有什么用呢? 現實可能給你這樣的答案:讀書不會讓你有地位,成為富人。 帶著疑問,看以下幾種分析,就會發現,讀書的好處,是潛移默化的,是悄然鑲嵌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01 龍應臺:讀書,增加選擇命運的權力。
當下有這樣一種現象:研究生送外賣,本科生送外賣,初中生送外賣,職校生送外賣。 似乎從任何一個層次的學校出來之后,都“殊途同歸”。不會因為你多讀書,就起點很高。 但是我們往后看,一旦有了大企業招工,考公考編的機會,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有了改變的機會,而初中生和職校生,只能眼睜睜錯過機遇。這就是命運的選擇權。 一個人學有所成的時候,也就拿到了去更高階層的門票。同時,他是可以向下兼容的。 一輩子很長,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總有幾次選擇的機會,不想錯過,就得讀書,提前準備。 02 朱熹:讀書,提升做人做事的自律力。
你信不信,不讀書的人,心神是散開的,而堅持讀書的人,心神安寧,并且專注。 南宋的朱熹,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就病故了。家里迅速變窮。 母親祝氏承擔了養家的任務,也思考如何育兒。 有一天,母親端出一碗蓮子,語重心長地說:“這蓮花,是花中君子,渾身上下都是寶。蓮子是苦澀的,但是把蓮子的芯去掉了,就不苦了。” 朱熹頓悟,把心中的雜念去掉,然后寒窗苦讀。
他把老子孟子等圣人的學問,深入研讀,后來形成了自己的學問,他也成為了一代理學家。 說讀書無用的人,往往是膚淺讀書的人,他們走馬觀花而已。 把讀書的勁頭,用在事業上,也是可以成功的。干一行,愛一行,才能成一行。 能夠一輩子讀書的人,真的不簡單,他們的生活很有規律,也能夠心無旁騖,進入狀態。 03 魯迅:讀書,帶來人生道路的推動力。
是的,他一開始,走的是學醫的路。但是后來,他發現大家的精神萎靡不振,就是身體健康,也不會有什么用處。 后來他改行,開始寫書。這也見證了一句古訓:“心病還須心藥醫?!?/p> 他寫的書,喚醒了很多同胞的精神。比方說,《祝福》中,就寫了 很多封建的東西,用一個悲慘的女人,來喚醒大家改變。接受新思想,積極去看一個改嫁,被迫嫁人的女人,最終接納。 同樣,他也寫了《故鄉》。從文章可以知道,一起長大的玩伴閏土,因為讀書少,就只能靠種地養活自己,未來很迷茫。而他自己,通過讀書,到了社會的高層。 如果說人群分三六九等,那么讀書就是決定性的因素。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欲高走先讀書。把書讀薄了,腳下的基礎就厚實了,高飛的舞臺就有了。 04 藏克家:讀書,結交好心朋友的作用力。
讀書是和書里的人做朋友,一起研究某一種學問。 讀書多了,書里的某個人,會成為你的貴人。他會幫你引路。 北宋時,蘇軾聽母親講書。 母親講到名人范滂。蘇軾接話:“母親,我要做范滂。 ” 母親笑了,說:“你做范滂,我就做范母。 ” 后來,蘇軾入朝為官,以偶像的言行為準則,雖然沉沉浮浮,但是一直積極樂觀,為民服務。 其實,很多愛讀書的人,是可以結交書友的。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正能量的圈子。 蘇軾被歐陽修欣賞,以師徒交往;蘇軾被王安石點贊,在金陵一起游玩,留下一段佳話;蘇軾和弟弟蘇轍寫信,很多的家書,成為了親人關系的標板。比方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讀書的人,也許是一個人在默讀,但是他一點都不寂寞。 05 讀書有什么用? 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用上某一本書,甚至不會用某一項技能。那也無妨,無用方為大用。 看起來無用的書,讓你有了休閑的時光,減少了生活的戾氣。 確實無用讀書,回頭想起來,其中有幾句,是優雅的,那也就變成了你的氣質。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真的不要等要用某本書,才想起去讀一讀,那多半是太晚了,臨時抱佛腳,不如有備而來。 最后講一個故事:一個盲人,夜里總得點著燈籠出門。 有人看了,很費解:“你都看不見,點燈干嘛?” 盲人卻笑著說:“讓別人看清我,看清路,就不會碰到我。” 原來,書是夜里的一盞燈,渡人渡己,渡己渡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