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此語出自老子《大學(xué)》這段話本身的意思是:知道應(yīng)該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此句話的意思是:知道應(yīng)該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一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解釋翻譯 朱熹朱夫子在《大學(xué)章句》里面,他解釋這一段非常的簡單。他講止是什么?「止者,所當(dāng)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這是講『知止』的止,這個止就是我們應(yīng)該止住在哪里,不能夠動搖,不能夠偏離。當(dāng)止之地,應(yīng)當(dāng)止住的地方是至善,就是第一句話講的止于至善。至善當(dāng)然包括明德、親民,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三者為一的,我們應(yīng)該止在這個地方。知止的知是什么?「知之,則志有定向」。這個知是我們明白,在理上通達(dá)了,因此產(chǎn)生志向。志向是什么?就是止于至善。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志在圣賢。而這個圣賢是圓滿的大圣,這是我們修學(xué)的目標(biāo)。人,學(xué)貴立志,想要修學(xué)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有志向。志向如果是在至善,這是最偉大最崇高的志向,沒有其它的志向比這個志向更高,它是至善,圓滿的善。 所以修學(xué)的過程,講究的是信、解、行、證。你信了、你解了,你就有志向。信什么?信圣賢的教導(dǎo),四書就是圣賢的教導(dǎo),這里面講的義理我們統(tǒng)統(tǒng)相信。解是我們都要理解,把四書的道理、把圣賢人所說的教誨都徹底明白,你就是解悟。悟了之后怎么辦?要修,悟后起修,就是講你要行,力行。力行是什么?把你所信的、所解的付諸行動,轉(zhuǎn)變你的心行。這一節(jié)是為我們講悟修的經(jīng)過。行有了效果、有了成就,你能證實圣賢人所說的道理完全是正確的,這叫證。這個證不是光在理論上明了,而是你真正入境界,你自己成圣成賢。所以信解行證,在這里《大學(xué)》是講,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能慮、慮而能得。這個知是講信解;定、靜、安、慮,這是你的行;最后能得,得是你證。 所以起步要知止,你懂了、明白了,開始修行。修行第一步你能得到的是定,因為志立了,心就定了,志要是沒立起來,那心是浮躁的。得定以后,心慢慢就靜下來,這個「靜謂心不妄動」,這叫靜。心還在動,但是它不妄動,它所動的都是朝著自己的志向在動,心心念念向著圣賢之道邁進(jìn),其它的雜念都放下,心靜了。靜之后得安,安是什么?「謂所處而安」。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事,你的心總是安的,安在什么地方?安在圣賢之道上。然后你能得慮,「慮謂處事精詳」,你待人處事接物都有智慧,你能夠不亂,你能夠耐心做去,跟一切人都能和諧,你不會出差錯,這叫慮。漸漸智慧開了,這是由定而生慧,智慧開了以后,你漸漸入圣賢境界,就是得。得什么?「謂得其所止」。所止是你原來所立的志向,止于至善,你這時候得到,你真正成圣人了。這是朱夫子給我們做的解釋,雖然很簡單,但是修學(xué)的這種不同的境界給我們勾勒出來了。 【原文】如下大學(xué)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釋】(1)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宗旨。“大學(xué)”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xué)”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古人八歲人小學(xué),學(xué)習(xí)“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xué)”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政治學(xué)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yīng)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biāo)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dá)。(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譯文】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dá)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大學(xué)》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其意義簡釋如下: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biāo)、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dá)到寂靜的境界。與“止”相對的范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的,指集中詳細(xì)觀察思維預(yù)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wěn)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xué)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jīng)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yīng)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后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xué)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對于“靜”,《禮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rèn)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chǔ),故奉《清靜經(jīng)》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jīng)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wěn)。朱子《大學(xué)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內(nèi)業(yè)》進(jìn)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圣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最后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qū)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xué)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dá)成的意思。朱子《大學(xué)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個思維程序運行的過程。《大學(xué)》菁華選粹白話解 子程子曰:「大學(xué),孔氏之遺書,而初學(xué)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xué)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xué)者必由是而學(xué)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白話解: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說:「大學(xué)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是初學(xué)者進(jìn)修德行的門徑,到如今還能夠看出古人作學(xué)問先后次序的,全靠這本書的存在;至于論語和孟子,研讀的順序應(yīng)在其后。學(xué)習(xí)的人必須從這本書學(xué)起,那就差不多,不會有錯了。 1.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白話解:大學(xué)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白話解:能夠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后才能處事精當(dāng)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白話解: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學(xué)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話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yǎng)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yǎng)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研機于心意初動之時,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白話解:經(jīng)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yǎng)德行(身修);能夠修養(yǎng)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之后,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后,才能進(jìn)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話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7.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白話解:商湯在他盥洗用的銅盤上,刻上銘詞,用以自我警惕。銘詞說:「如果能夠把今天所習(xí)染的污垢洗凈而自新,就應(yīng)該天天振作,求自新求進(jìn)步,更要繼續(xù)不斷滌除污染,一天比一天進(jìn)步。」 8.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白話解:詩經(jīng)上說:「有個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學(xué)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復(fù)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學(xué)問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養(yǎng)省察,磨練德行的功夫。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白話解:經(jīng)文所謂:「誠其意」,是說不要欺騙自己。※(不被人欺是聰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0.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白話解:一個人內(nèi)心真誠,一定會表現(xiàn)在外。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一定更為小心謹(jǐn)慎,不敢隨便。※(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白話解:曾子說:「一個人獨處時,就像有十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雙手在指著你,這是多么嚴(yán)峻可畏啊!」※ 君子不欺暗室。 1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白話解: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nèi)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 1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白話解:所謂:「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 1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白話解: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里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白話解:俗話說:「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壞處,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經(jīng)長得很茁壯。」※(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見不到事實真相。) 16.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yuǎn)矣。◎ 話解:存心真誠地做,雖不能做到與目標(biāo)完全相合,也相差不遠(yuǎn)了。 17.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白話解:有德行的領(lǐng)導(dǎo)人(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后再禁止別人作惡。※(子曰:「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 18.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君子有絜矩之道。◎ 白話解:凡是我所厭惡上司對待我的態(tài)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種態(tài)度去對待我的部屬;同樣的道理,凡是我厭惡部屬對待我的行為,我也不能以那一種行為來事奉上司;我所厭惡在我前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對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后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對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右邊的人所做的惡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左邊的人身上;我厭惡在我左邊的人所做的惡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右邊的人身上。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就是所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 白話解:看見賢能的人不能推薦,推薦舉用之后又不肯親近,這是怠慢輕忽的行為;看見壞人不能拒絕、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遠(yuǎn)他,這是錯誤的行為。 20.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 白話解:喜好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災(zāi)禍必然降臨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白話解:因此治理國事的君子,必須有修己治人的法則:那就是忠誠信實才能得民心,驕傲、奢侈、放逸隨便,必將失去民心。富國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則:從事生產(chǎn)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chǎn)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國家的財富就能經(jīng)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白話解: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財富,終必招來亡身之禍。 23.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白話解: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biāo),那么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biāo),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參考資料:《四書集注》 宋?朱熹《四書廣解》 蔣伯潛《四書讀本》 高政一《大學(xué)今注》 宋天正 ? 楊亮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