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約熱內盧陡峭的山坡上,夜幕降臨時分,瑪麗亞正用掃帚瘋狂拍打水泥墻縫——半小時前,她五歲的兒子被一只黃蝎子蟄傷,此刻正在社區診所接受急救,這是2024年巴西貧民窟的日常。 圣保羅州立大學的曼努埃拉教授舉著紅外攝像機,在污水橫流的巷弄里發現驚人景象:每平方米的排水管中竟藏著30多只黃蝎。根據巴西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2014到2023年間,巴西全國報告的毒蝎蟄人事件超過110萬例,相比十年前,23年蟄傷報告數量暴增155%,僅2024年前五個月就有近20萬起襲擊,奪走了133條生命。 ![]() 這場“人蝎大戰”的根源,則藏在鱗次櫛比的違章建筑群里。研究人員發現,貧民窟的磚墻夾縫成了蝎子的五星級酒店,建筑垃圾堆是它們的游樂場,而永遠飄著食物殘渣的下水道,則提供了全天候自助餐——特別是取之不盡的蟑螂大軍。 更可怕的是這些生物的“超能力”:某些品種能在斷糧400天后依然存活,雌性無需交配就能自我克隆。當極端天氣輪番來襲——暴雨淹沒巢穴,它們爬上三層小樓躲水;干旱炙烤街道,它們轉戰陰涼的下水道躲高溫。 “在圣保羅東區的貧民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過與蝎子打交道的經歷,”社區醫生卡洛斯無奈地說,他每天都會接診十多位被蜇傷的居民,其中老人和兒童最危險。“輕者疼得滿地打滾,重者會出現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甚至可能誘發心臟病。” ![]() 數據顯示,每千次蜇傷就有1人可能喪命,而實際情況可能比數據更嚴重,許多貧困家庭選擇用土方子自救,根本不會去醫院登記。 科學家拉響警報:照此速度,到2033年將有200萬巴西人淪為蝎子獵物。 “這不是巴西的專屬恐怖劇,而是一場橫跨三大洲的生化危機。”在巴拉圭的棚戶區、玻利維亞的貧民窟、墨西哥的筒子樓里,劇毒蝎群正以瘟疫般的速度擴張。就連遠在歐洲的地中海沿岸,35種本地蝎子也在人類后院悄然筑巢。 “想象下一只劇毒蝎子潛伏在你的拖鞋里!”研究團隊負責人敲響警鐘。在圣保羅的貧民窟防治課堂里,志愿者們正演示“生存法則”:用水泥封死每道墻縫,給下水道裝上鋼絲網,晾衣繩上的每件T恤都要抖三抖。志愿者舉著被蝎子蟄穿的膠鞋:“它們就愛躲在這些溫暖潮濕的角落,等待與人類'親密接觸’。” ![]() 但英國雷丁大學的生態學家岡薩雷斯潑了盆冷水:“別被數字嚇破膽!”她指出,雖然年度蜇傷案例突破20萬,但死亡率其實遠低于交通事故。“就像面對馬蜂窩,保持警惕遠比恐慌更有用。”數據顯示,97%的傷者只需抗毒血清就能脫險,真正致命的多發于延誤救治的兒童。 在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診所,護士長展示著“救命黃金時間”流程圖:從被蟄到注射血清,每耽擱一分鐘,存活率就會急速下降。巴西全民醫療體系為此布下天羅地網,從亞馬遜雨林深處的移動救護站,到圣保羅的24小時毒物中心,各個地區的抗毒血清供應點隨時待命。 ![]() “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萊斯特大學的雷教授望著貧民窟參差的屋頂嘆息。她領導的“可避免死亡聯盟”發現,大部分的蝎子致死案都發生在信息閉塞的社區。 在圣保羅大學昆蟲館,生物學家指著玻璃箱中優雅擺尾的黃蝎:“它們屬于防御性生物,本是蟑螂克星,是人類不斷擴張,把它們逼成了暗夜殺手。” ![]() 編譯:你喜歡嗎 ——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