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句歇后語:máo sī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máo sī坑,指廁所的糞坑,肯定臭。置身máo sī坑的石頭,不但臭,而且硬,很奇葩。這句歇后語,多形容態(tài)度固執(zhí)強硬、說話辦事蠻橫無理的人。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方言島上的移民從來源來看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軍隊的駐防或屯墾;二是平民逃荒、逃難遷徙而來。”“這些移民不可能不跟土著接觸,因此也難免要吸收當?shù)氐恼Z言成分。例如南平話就從建甌話吸收了一些詞匯。”并舉例說:建甌話稱廁所為“東司”,南平話則借而稱廁所為“茅司”。四川方言里的máo sī,應(yīng)該與南平方言相同,寫作茅司。 東司,起源于唐代。唐代有東西二都,凡設(shè)于東都洛陽的官署均稱東司。稱廁所為東司,源于唐代的寺廟。寺廟常將廁所設(shè)于寺廟的東、西兩邊,分稱為東司、西司,如此命名有沒有諷刺官衙的意味,不得而知。后來,寺廟廁所的專稱漸漸傳至俗世,俗世人眾亦稱廁所為東司。再后來,廁所一詞廣泛應(yīng)用,東司漸漸湮沒,只保留在少數(shù)地方方言里。 茅司,亦可寫作茅廝。徐小鳳《四川方言“茅司”、“人戶”考》“'茅司’,也作'茅廝、毛司’,即四川方言對廁所的俗稱。把'廁所’叫作'茅司’,不只限于四川方言中,根據(jù)《漢語方言大辭典》的調(diào)查:河南林縣、安徽安慶、湖北武漢、福建南平、安徽績溪、浙江象山等地的方言還保留著同樣的用法。孫綿標《南方方言疏證》:'茅司,通俗謂之茅池,即廁也。’”《紅樓夢》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賈母賞花妖 換寶玉通靈知奇禍》,“大家頭宗要脫干系,二宗聽見重賞,不顧命地混找了一遍,甚至于茅廝里都找到。” 廝,本指“干粗活的奴隸或仆役”,進而引申為“無身分或下賤的人”。明清小說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廝”“那廝”,是一種蔑稱。金圣嘆《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俺只指望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zhèn)€打死了他。灑家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西游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diào)芭蕉扇》:“這定風丹尚未曾見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廝扇你不動,你卻要了扇子,扇息火,卻不就立此功也?” 舊時民間廁所簡陋,多用茅草草草搭成,哪有一絲半毫唐代洛陽東都官衙的模樣,再稱東司純屬自欺欺人,以茅代東稱廁所為茅司,恰如其分。古時仆役和身份下賤的人居住的房屋,俗稱“廝舍”;廝舍自然簡陋,房內(nèi)零亂骯臟,甚至可能若廁所般臭氣熏天,以廝代司稱茅司為茅廝,或源于此。 |
|
來自: 昵稱214196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