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發為僧后,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約1718年)諸說。 明亡后,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于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游,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并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 代表作品《竹石圖軸》:吉林省博物館藏。紙本,墨筆,縱157、橫98厘米。此圖畫風雨中修竹數竿,新篁初出,當是江南暮春時節。墨分濃淡,層次分明。布局雖滿,卻無閉塞之感。作者自題云:“誰道非干俗,偏聯白石翁。漏云常作雨,篩月不由風。有節無心抱,如琴似曲通。年年鶯筍候,莫放此君空。”詩情畫意,睹之益顯。鈐“大滌子”、“于今為庶為清門”二印。 石濤,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僅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還是藝術理論家。石濤筆下的竹石圖,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展現了竹石之美,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 石濤 蘭竹當風 石濤 梅石水仙 石濤 竹石梅蘭圖 石濤 新篁脫粉 90.5×44.3cm 石濤 梅竹雙清 水墨紙本 1700年作 石濤 蘭竹圖 石濤 蕉菊竹石圖 石濤 菊竹圖 石濤 臨風長嘯圖 ![]() 石濤 靈臺探梅圖 ![]() ![]() 石濤 疏竹幽蘭 立軸 ![]() 石濤 悟談圖 ![]() 石濤 月下梅竹 ![]() 石濤 竹石圖 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在竹石圖中,他往往將不同形態、不同高矮的竹子巧妙地安排在畫面中,形成對比與呼應,使得整個畫面既和諧統一又富有變化。 石濤畫竹,用筆奔放,水墨淋漓,干濕濃淡一氣呵成。他善于運用干濕濃淡的墨色變化,以及靈動而富有力量的線條,來描繪竹子的挺拔與柔韌。這種筆墨技法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也使得竹子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活。 石濤筆下的竹,不僅展現了竹子的自然之美,更賦予了竹子以生命力和情感深度。在他的畫中,竹子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物象,而是被賦予了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義,成為了畫家情感與思想的載體。這種野趣橫生的畫面效果,不僅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也讓人體會到畫家對自由、野性和生命力的向往與追求。 石濤一生酷愛梅花,喜畫墨竹,并借梅竹表達感情,抒發胸中逸氣。他的竹石圖往往融入了他個人的情感與思想,使得畫面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石濤筆下的竹石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刻的情感寓意和精湛的筆墨技法,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竹子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更體現了畫家的情感與思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