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空間站新微生物 首次發現“天宮尼爾菌” ![]() ![]() 中國空間站首次發現并命名了新微生物“天宮尼爾菌”。這個外太空來客究竟來自哪里? 天宮空間站首次發現全新微生物 ![]() ![]() 最近,中國空間站傳來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科研人員首次在空間站內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微生物物種——"天宮尼爾菌"(Niallia tiangongensis)。這項突破性的發現已于2025年3月刊載于微生物學權威期刊《國際系統與進化微生物學雜志》。這迅速引發了國際科學界的關注,它不僅刷新了人類對太空微生物的認知,也為航天醫學、生物工程等領域提供了潛在的研究方向。 ![]() 這項研究是中國空間站居住區域微生物組計劃的一部分。論文作者寫道:"了解長期太空任務中微生物的特性,對于保障航天員健康和維持航天器功能至關重要。" 視頻解讀論文,挖出更多細節?? 從太空樣本到新物種認定 ![]() ![]() 天宮尼爾菌的發現始于2023年5月的一次常規艙內微生物監測。神舟十五號乘組使用無菌采樣擦巾,對空間站工作艙、睡眠艙等區域的表面進行了系統采樣。這些樣本在低溫條件下保存,由神舟飛船帶回地面后,移交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地面實驗團隊。 研究團隊通過傳統微生物培養法,在實驗皿中觀察到一種革蘭氏陽性、桿狀且能形成芽孢的細菌。隨后的基因組測序顯示,該菌株的基因序列與已知的尼爾屬物種相似度低于95%,符合國際原核生物命名委員會對新物種的定義標準。結合其特有的生理生化特征,科研人員最終確認這是一個全新物種,并以"天宮"為其命名。 太空生存的硬核技能 ![]() ![]() 作為首個在中國空間站內獨立發現的原生微生物,天宮尼爾菌展現出一系列適應太空環境的特殊能力。實驗數據顯示,該菌株在15至45攝氏度的寬溫域范圍內均能穩定繁殖,即便在pH值6-8、鹽濃度高達8%的極端條件下仍可維持代謝活性。 更令人矚目的是其抗逆機制:通過高效合成桿菌硫醇(BSH),這種分子能清除因宇宙輻射產生的活性氧,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此外,天宮尼爾菌的基因組中檢測到多個與DNA修復相關的基因簇,這解釋了為何它能在空間站的高輻射環境中保持遺傳穩定性。科研團隊還發現,該菌株能夠分泌胞外多糖形成致密生物被膜,這種"防護罩"既能抵御環境壓力,也有助于在金屬、塑料等航天器材料表面定植。 空間站里的微生物是外星物種嗎? ![]() ![]() 你想多了,很可能是地球菌株在太空環境下產生了變異。 空間站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有以下途徑: 1. 航天員攜帶:人體表面和內部自然存在的微生物會隨航天員進入空間站,并通過日常活動在艙內擴散。 2. 空間站建造材料污染:空間站使用的各類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在生產、運輸和安裝過程中,可能附著環境中的微生物。 3. 地面裝配過程污染:在地面總裝和測試階段,工作人員及其使用的工具、設備可能將廠房環境中的微生物帶入艙內。 4. 補給物資攜帶:貨運飛船及其運送的物資在運輸過程中可能攜帶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通過物資轉運進入空間站內部。 多維科學價值 ![]() ![]() 天宮尼爾菌的發現直接服務于航天工程需求。中國空間站的"居留艙微生物監測計劃"(CHAMP)數據顯示,密閉艙室中的微生物群落可能影響設備壽命甚至航天員健康。解析天宮尼爾菌的生存策略,有助于開發針對性的微生物控制技術。 在地面應用層面,該菌株的抗氧化特性已引起生物醫藥領域關注。初步實驗表明,其分泌的抗氧化分子對哺乳動物細胞無毒性,未來或可用于開發抗輻射藥物。環保領域研究者則注意到,該菌株對明膠等有機物的高效分解能力,可能為工業廢水處理提供新思路。 得益于天宮空間站,中國科學家已經取得了多項世界級成果,其中包括: ● 首次在太空培育出水稻和再生稻的種質資源;此次天宮尼爾菌的發現,是中國空間站居留艙微生物監測任務(CHAMP)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從航天員的精準采樣到華大智造測序儀的精準解碼,再到科研團隊的精準分析,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中國智慧,展現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強大科技實力。 中國空間站不僅是一個太空實驗室,更可能成為發現生命奇跡的前哨站。 【END】 跟著小知去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