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把書買來了,塑封都沒拆,就在角落積灰 哦對,很多人甚至連買書都沒買,因為知道自己也不會去讀 網盤里轉存的VIP付費課程,收藏夾吃灰的“干貨文章”攢了幾百篇 主打反手就是收藏,退出就是遺忘 心里明明揣著無數個“人生目標” 想考證、想減肥、想轉行、想學一門手藝 可日子一天天過去,還沒有開始行動的一大堆,真正做成的更是寥寥無幾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種狀態的資深患者。 每次都說下周開始運動,轉頭就刷了三個小時短視頻。 當你說出“下周”這個詞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這是個失敗的決定。 或許會在某個深夜突然驚醒,拍著大腿說:我怎么是這樣的人啊。然后第二天卻又重復同樣的循環。 推薦大家去看看《認知覺醒》這本書 “人和人之間的根本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認知的維度。” 那些“買了書不讀、報了課不上”的糾結,那些“欲望無數卻一事無成”的焦慮,本質上都是“認知錯位”在作祟 我們用“收藏知識”代替“踐行知識”,用“想象成功”代替“設計行動”,最終困在“假努力”的迷霧里,看不見真正的破局點 01你以為的“懶惰”在作祟?其實是大腦的“原始設定”在操控《認知覺醒》里有個理論:人類的大腦由“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組成。 本能腦負責躲避危險、追求即時快感(比如看到手機就想刷) 情緒腦負責趨利避害、害怕困難(比如一學習就犯困) 而最晚進化的理智腦,發育成熟晚,且力量極其弱小(不自律的人問題就出在這里)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你明明知道熬夜不好,卻總在凌晨刷短視頻停不下來 本能腦在享受多巴胺帶來的即時快樂 我們總以為自己“不夠自律”,其實自己的理智腦,根本對抗不了進化了2億年的本能腦和情緒腦 但是,理智腦雖然弱小,卻擁有獨一無二的“元認知”能力,也就是“觀察自己思考”的能力 這種“跳出自己看自己”的覺察,正是打破“知道做不到”怪圈的第一步 02從“收藏知識”到“踐行知識”,你踩中這三個認知陷阱了嗎?
花大量時間收藏學習資料,實際上都還沒有邁出行動的第一步。 《認知覺醒》:“知識的價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 學寫作就動筆寫,學理財就研究財報,學外語就開口說。 知識只有“用起來”,才能變成你身體里的“肌肉”。
書中有個觀點:“成長的最佳路徑,是在'舒適區邊緣’持續練習。” 學游泳不能一直站在岸邊研究動作,寫文章也不必等到“完美無缺”再發布 有一個方法論是我一直奉行的,那就是想要快速學會任何東西:「先做個垃圾出來」
很多人都有這個毛病,總盯著“短期反饋”,卻忽略了“積累期”的重要性 我比較建議把目標拆解成“微習慣”:比如把“每天練琴1小時”改成“每天彈5分鐘”,把“今年讀50本書”改成“每天讀10頁” 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動,反而能幫你跨過“啟動門檻”,讓慣性帶你前進 做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很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長期主義 03普通人的認知破局點:這三個方法,從“空想者”變成“行動派”
我不是成功大師,叫你不要焦慮 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拿出紙和筆,跟我一起拆解 焦慮來源是什么?是專業知識儲備不足么 具體問題是這么?項目案例分析不夠深入 解決方法是什么?不要跟我說無解。“只要思想不滑坡 辦法總比困難多” 當抽象的焦慮被翻譯成具體的行動清單,大腦就從“被動恐慌”切換到“主動解決”模式,整個人瞬間輕松了
其實不然,我們要學會拆解目標 比如想養成閱讀習慣,就規定“每天翻開書讀1頁” 想早起,就把鬧鐘提前10分鐘 不要小看這“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大腦對“小到不可能拒絕的任務”毫無抵抗力,一旦開始,往往能做得更多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不是雞湯,是我自己成功的秘訣。
給自己的成長裝了一個“后視鏡”,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軌跡,也能及時調整方向 畢竟,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再努力也是徒勞 寫在最后真正的覺醒,是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設計”“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一開始是認知,然后是行動,最后是結果。” 今天的你,或許還在為“想做卻沒做”的事懊惱 但是不要緊,現在,只要現在關掉短視頻,翻開手邊的書讀上兩頁,或是打開筆記本寫下第一個行動步驟 你的認知就已經開始覺醒,你的人生就已經啟動了“主動模式” 畢竟,所有牛逼的結果,都始于一個看起來不怎么起眼的開始。 而改變,從來不是“等我準備好”,而是“就在此刻,我選擇開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