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萬明,百家講壇《資治通鑒》主講人。 先秦為什么亡?司馬光還有一篇'臣光日'講到這個問題,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治,創他人工。所以一個單位、一個團體要有紀律性、有執行力,一定要賞罰分明。 苻堅突然之間就敗了,沒打敗仗就一潰千里。每得反者輒有之,就是每一個造反的跟他走上對立面的人,被他平叛以后只要對方認錯,他就寬恕對方。結果就導致一個什么現象?使其臣扭于為逆行險徽幸,雖力屈被擒,猶不憂死。 苻堅手下的人就像今天少先隊口號講的,時刻準備著造反。因為在他手下造反沒成本,注意知道不成功則成仁,要么成功,要么最后就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就是一般人輕易不敢造反的根本原因所致。因為失敗的后果你承擔不起,但是在苻堅手下造反不用擔心失敗以后沒地方去,因為只要一道歉,苻堅就寬恕,這就是無原則的寬容。 所以無論在什么場合,無原則的寬容都是不對的。一定做人得有原則,包括家庭、家風、家教。在家里邊為什么講慈母多敗兒?當媽的過于心腸軟,孩子往往就嬌奢淫逸,就不像個東西成人氣,就是敗家子。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所以這個家規就得爹媽來時時刻刻捍衛,你做的不對的我必須得給你糾正,這樣才能成人,這樣在社會上才能夠讓大家不討厭你、接納你,這是至關重要的。 苻堅這個人恰恰違背了這一點,所以司馬光說:今堅違之,能無亡乎。你手下都是一幫時刻準備造反的貨,所以苻堅和前秦這幫人就渾水摸魚說已經打敗了,趕緊跑吧。然后各行其是,每人帶著自己的隊伍跑,整個苻堅就分崩離析了。就這么出的問題。 所以接下來司馬光就講,他還不忘黑一下王安石古人的春秋筆法。王安石說:苻堅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見機。猛知其不能除垂,故勸以勿伐晉耳,不然以堅之強而欲取晉,夫又何難之有。很顯然司馬光在這就說王安石這是個文學家,他真不懂歷史,也不懂政治。 所以他說了王安石認為苻堅滅亡就是因為時機不對,就是因為王猛死的早。這個很明顯,這是典型的書生之見。你只看到表面,沒看到背后的問題。司馬光看到了就是因為你該罰不罰。 記得點贊關注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