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熱津傷證 | 白虎加人參湯 | 《傷寒論》《金匱要略》 | 胃熱熾盛,津氣兩傷 | 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口干舌燥、舌紅苔黃 | 石膏 + 知母(清胃熱),太子參 / 西洋參(益氣),淮山藥(健脾養(yǎng)陰) | 加天花粉、葛根增強(qiáng)生津;饑甚加黃連,渴甚加黃芩 |
胃腸燥熱兼血瘀證 | 桃核承氣湯 | 《傷寒論》 | 胃腸燥熱,血熱互結(jié) | 多飲多尿、大便秘結(jié)、口唇紫暗、舌質(zhì)瘀斑、脈沉澀 | 桃仁 + 桂枝(活血),大黃 + 芒硝(通腑瀉熱) | 合增液湯滋陰;氣虛加黃芪;便秘重者大黃后下 |
腎陽虛水泛證 | 真武湯 | 《傷寒論》 | 腎陽不足,水氣內(nèi)停 | 形寒肢冷、浮腫尿少、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 炮附子(溫陽)+ 白術(shù) / 茯苓(健脾利水),生姜 + 芍藥(散水?dāng)筷帲?/td> | 兼瘀血加丹參、益母草;高血壓加鉤藤、天麻;焦渴合栝蔞瞿麥丸 |
腎陰陽兩虛證 | 腎氣丸 | 《金匱要略》 | 腎陰陽兩虛,氣化不足 | 小便反多(飲一溲一)、腰膝酸軟、舌淡脈沉 | 熟地 + 山萸肉 + 山藥(滋陰),附子 + 桂枝(溫陽),茯苓 + 澤瀉(泄?jié)幔?/td> | 腎陽虛重改桂枝為肉桂;小便多加金櫻子、芡實;浮腫加牛膝、車前子 |
膀胱氣化不利證 | 五苓散 | 《傷寒論》《金匱要略》 | 膀胱氣虛,水蓄下焦 | 排尿無力、余瀝不盡、尿失禁,伴氣虛 / 陽虛 | 桂枝(通陽化氣)+ 四苓(利水滲濕) | 重用黃芪益氣;桂枝少量防傷陰 |
氣陰兩虛血瘀證 | 黃芪桂枝五物湯 | 《金匱要略》 | 氣虛血瘀,經(jīng)脈痹阻 | 肢體麻木疼痛(下肢為主)、觸電感、夜間痛甚 | 黃芪(補(bǔ)氣)+ 桂枝(通陽)+ 熟地 / 玄參(養(yǎng)陰)+ 當(dāng)歸 / 桃仁(活血) | 配合外洗方(桂枝、乳香等)溫陽通絡(luò) |
陰虛內(nèi)熱失眠證 | 酸棗仁湯 | 《金匱要略》 | 陰虛血少,虛熱擾心 | 失眠多夢、頭暈心煩、舌紅少苔 | 酸棗仁(重用安神)+ 川芎(調(diào)肝血)+ 知母(清虛熱) | 心火盛加黃連;氣虛加黨參 |
肝郁化火證 | 小柴胡湯 | 《傷寒論》 | 肝郁氣滯,化火犯胃 | 血糖波動與情緒相關(guān)、胸脅脹滿、口苦、大便不調(diào) | 柴胡 + 黃芩(和解少陽),人參 + 甘草(扶正) | 加丹皮、梔子清肝;胃熱合玉女煎;汗多加牡蠣、浮小麥 |
脾胃虛寒證 | 小建中湯 / 理中丸 | 《傷寒論》 | 中焦虛寒,氣血不足 | 納差便溏、腹痛喜溫、神疲乏力、舌淡苔白 | 飴糖 + 桂枝(溫中),芍藥 + 甘草(緩急止痛) | 氣虛加黃芪;兼瘀血加當(dāng)歸、川芎;便溏重去飴糖,加白術(shù)、茯苓 |
陰陽兩虛兼水濕證 | 栝蔞瞿麥丸 | 《金匱要略》 | 下焦陽虛,上焦陰傷 | 口渴不欲多飲、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畏寒 | 栝蔞根(生津)+ 炮附子(溫陽)+ 瞿麥 + 茯苓(利水) | 浮腫加澤瀉、豬苓;氣虛加黃芪;合玉泉散增強(qiáng)降糖 |
上熱下寒證 | 烏梅丸 | 《傷寒論》 | 上焦燥熱,下焦虛寒 | 口渴口瘡 + 腰膝冷痛、腹瀉便秘交替、陽痿冷汗 | 烏梅(酸收)+ 黃連 / 黃柏(清上熱)+ 附子 / 干姜(溫下寒) | 上熱重加石膏;下寒重加肉桂;便秘加麻子仁 |
陰虛濕熱證 | 豬苓湯 | 《傷寒論》 | 陰虛夾濕,水熱互結(jié) | 尿頻尿痛、小便短赤、口干苔黃膩 | 豬苓 + 茯苓 + 澤瀉(利水),阿膠 + 滑石(清熱養(yǎng)陰) | 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解毒;尿血加小薊、白茅根 |
胃腸實熱重癥 | 大承氣湯 | 《傷寒論》 | 陽明腑實,燥熱結(jié)滯 | 大便秘結(jié)數(shù)日、脘腹脹滿、舌苔黃燥裂 | 大黃 + 芒硝(峻下熱結(jié)),厚樸 + 枳實(行氣消痞) | 合增液湯滋陰;氣虛加黃芪;中病即止,避免傷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