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與人相處,總是喜歡先亮出觀點。 說高尚點叫志同道合,說難聽點叫臭味相投。 然后自然而然的開始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黨同伐異, 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去和人家辯論, 以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企圖影響別人,進而同化別人,對于不認同的人,便斥之不歸正化。 以至于常常做白日夢的時候,覺得如果自己是一個小團體的頭兒,一定要首先統一自己這個小團體的思想,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內耗不制肘,所向霹靂,那是多么有力量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意識到:認知的進近,在于對事物,應退而觀之,而非進而利之。 自然之所以自然,則在于其無可窮盡的多樣,人的思想多樣性正是自然多樣性的體現與縮影,也是人這種生物還能夠存在的根本動力。 我們應該象對待自然多樣性一樣去對待思想多樣性。 觀察它,了解它,容忍它,縱容它,提倡它,而不是企圖影響它,并以此謀取自己的利益。 你之所以是你,之所以可貴,之所以有力量,不是站了哪個隊,靠了哪座山,認了哪位干爹,甚至也不是你的思想多么的高屋建瓴,多么的無可辯駁,多么的正確,而是在這個世界里,你的思想就是獨一無二的,毋有雷同,無可取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