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大杼穴、百勞穴、風池穴、肩井穴 腰椎間盤突出:長強穴、腎俞、大腸腧、委中穴、 中風后遺癥:人中、內關、外關、極泉穴、大鐘穴、蠡溝穴、背腧穴、委中穴 高血壓:外關、內關、曲池、大椎、太沖 面癱:內關、外關、人中、雙地倉、患側頰車穴、合谷、陽白透魚腰、翳風穴、太沖、雙側迎香穴 落枕:外關、絕骨穴 后背疼:大柕穴、肺腧、風門、內環跳 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豐隆穴 網球肘:曲池、外關、手五里、手三里 腕關節痛:外關、陽池穴、曲池、丘墟穴、阿是穴 足跟痛:健側大陵穴、患側申脈穴、照海穴 膝關節痛:患側豐隆穴、患側足三里、患側膝眼穴、患側鶴頂穴、先飛健側曲池穴、先飛健側鬼腿穴、患側梁丘穴、患側血海穴 踝關節扭傷:健側養老穴、患側申脈穴、丘墟穴左右壓痛點、太溪穴、昆侖穴、解溪穴 痛風:在痛點周圍用飛星火針點刺或者刺穴、公孫穴、豐隆穴、太白穴、三陰交、脾俞、胃俞 上下牙疼:(上牙疼)健側內庭穴、健側下關穴 (下牙疼)針尖指向面部重飛合谷穴 鼻炎:外關、合谷、迎香穴、印堂、上星 失眠:內關、神門、大陵穴、勞宮、涌泉 感冒:合谷、天突、印堂、大椎、少商、風池 咳嗽:列缺穴、天突穴、孔最穴、肺俞穴、膻中穴 飛蚊癥:光明穴、睛明穴、魚腰穴、曲池穴、四白穴、百會穴 耳鳴:外關、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穴、風池穴 上眼瞼下垂:光明穴、陽白穴、魚腰穴、睛明穴、瞳子髎 痔瘡:長強穴、八髎穴、二白穴、齦交穴 陽虛體質:百會穴、關元穴、命門穴、陽池穴、足三里、氣海穴、大椎穴、 陰虛體質:神闕、大鐘穴、關元穴、三陰交、太溪穴、照海穴、復溜穴 濕熱體質:中脘穴、陰陵泉、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痰濕體質:中脘穴、足三里、豐隆穴、陰陵泉、脾俞穴 面部提升:百會穴、上星穴、陽白上、魚腰上、四白穴、迎香穴、地倉穴 帶狀皰疹: 飛星火針:局部飛星火針或刺血,后遺癥加紅光儀照射。 豐隆穴、皰疹穴(在小手指末節尺側橫紋盡端) 濕疹:豐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三陰交 哮喘:列缺穴、天突穴、孔最穴、定喘穴、肺俞穴、膻中穴、中府穴 減肥:中脘穴、豐隆穴、曲池穴、水分穴、天樞穴 (關鍵是管住嘴) 頸動脈斑塊: 內關穴、合谷穴、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穴、涌泉穴 注意事項與禁忌 避開頸部危險區域: 頸動脈竇(喉結兩側5-6厘米處)是血壓調節敏感區,按壓可能導致暈厥或心跳驟停,絕對禁止按壓。 頸部斑塊患者:避免直接按摩頸部,以免斑塊脫落引發中風。 禁忌人群: 不穩定斑塊、嚴重血管狹窄、高血壓未控制、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不宜按摩,需優先就醫。 肝火旺盛型:主按太沖、俠溪穴,配合清淡飲食。 腎虛型:主按涌泉、腎俞穴(腰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避免熬夜。 氣血不足型:加按足三里、三陰交,適當補充紅棗、山藥等補氣食物。 總結:穴位按摩可作為頸動脈斑塊的輔助調理手段,但需結合規范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若出現頭暈、肢體麻木等腦供血不足癥狀,應立即就醫。 肚子痛: 外關、內關、曲池、尺澤、合谷、中脘 腰疼不敢翻身,起身就疼: 長強穴、委中穴、腰疼部位二三四腰椎 吃完飯就困: 百會、四神聰、印堂、足三里、豐隆 尿道炎: 關元穴、中極穴、氣海穴、 腎俞穴、三焦俞、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 水泉穴、大鐘穴 胃痛?: 足三里、中脘穴、太沖穴、合谷穴、內關 口內生瘡,疼得哭: 曲池穴、太沖、內外關和局部,效果太快了。 飛蚊癥,視力模糊取穴: 光明、晴明、曲池、四白、百會、童子髎、頭有點暈又飛了風池穴、都是雙側取穴,針尖指向是病灶,飛后患者感覺飛蚊癥狀消失,眼睛明亮,頭腦清醒,渾身發熱輕松,感謝楊老師各位老師的辛苦付出,效果真是嘠嘠的 感冒: 合谷、天突、印堂、大椎、少商、風池、神庭、迎香、曲池 高尿酸: 陰陵泉、足三里、 三陰交、太沖穴、豐隆穴、涌泉穴 濕熱蘊結型(關節紅腫熱痛、口苦尿黃): 加曲池穴、內庭穴 脾虛濕阻型(疲倦乏力、大便黏膩): 加公孫穴 腎氣不足型(腰膝酸軟、夜尿多): 加腎俞穴 近視: 攢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陽穴、承泣穴、魚腰穴、絲竹空、合谷穴、風池穴、光明穴、養老穴、肝俞、腎俞 帕金森綜合證: 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表現為肝腎陰虛、脾虛濕困、氣血不足等病理機制。因此,通過針灸或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調理相關臟腑功能,改善帕金森病的癥狀,如震顫、肌肉僵硬、運動遲緩等。以下是針對肝、脾、腎三臟的調理穴位: 太沖穴、風池穴;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天樞穴、涌泉穴、太溪穴、神闕穴、百會穴、內關穴、合谷穴 靜脈曲張(中醫稱為“筋瘤”或“青筋腿”)多因氣血運行不暢、靜脈回流受阻導致,中醫認為與肝郁氣滯、脾虛濕盛、腎氣不足或久站久坐、寒濕侵襲有關。通過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進氣血循環、健脾祛濕、疏肝理氣,從而緩解癥狀。以下是常用的調理穴位及方法: 血海穴、足三里、三陰交、承山穴、太沖穴、陽陵泉、委中穴、 氣海穴、關元穴 每日早晚按壓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承山 艾灸 對足三里、血海、三陰交等穴艾灸10-15分鐘,溫通經絡(適合寒濕型靜脈曲張,表現為下肢發冷、沉重)。 刺絡放血(需專業醫師操作): 在曲張靜脈局部或委中穴點刺放血,可快速緩解淤血腫脹。 氣滯血瘀型(脹痛、青筋凸出明顯):重點按太沖、血海。 脾虛濕盛型(下肢水腫、乏力):加陰陵泉、豐隆。 腎陽虛型(怕冷、夜尿多):艾灸、關元、腎俞。 五更泄(又稱“雞鳴瀉”或“腎泄”)在中醫理論中多因脾腎陽虛或命門火衰導致,治療以溫補腎陽、健脾止瀉為主。以下是常用于調理五更泄的穴位: 大鐘穴、關元穴、氣海穴、命門穴、 腎俞穴、 神闕穴、足三里、天樞穴、公孫穴、脾俞穴 眼睛出現紅血絲通常與用眼過度、疲勞、干眼癥、肝火旺盛或局部氣血不暢有關。中醫穴位調理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緩解癥狀,以下推薦幾個常用穴位: 睛明穴、太陽穴、飛揚穴、攢竹穴、太沖穴、蠡溝穴、 合谷穴、列缺穴、 風池穴、光明穴、二角明、珠圓穴、膽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