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常遇到這樣的患者:想喝中藥調(diào)理,無奈喝不了湯藥,尤其是皮膚瘙癢發(fā)作時,急得直打轉(zhuǎn)。這時候,我總會想起老師早年傳給我的小妙方 —— 荊芥穗粉外擦,簡單到極致,卻能解燃眉之急。 ![]() 一、啥樣的癢能用?就盯準 “風邪” 二字來看病的人里,蕁麻疹最多見,急性的風團驟起、瘙癢鉆心,慢性的反復發(fā)作、晝夜難安。中醫(yī)說 “無風不作癢”,不管是外感風邪(比如吹風、接觸過敏原),還是血虛生風(皮膚干燥、熬夜后加重),只要癢得 “游走不定”“越抓越起疙瘩”,荊芥穗粉就能派上用場。 我常跟患者打比方:您看這風團,像不像被風吹起的漣漪?荊芥穗就是 “祛風的小掃帚”,直接掃走皮膚里的風邪,癢自然就輕了。 二、100 克荊芥穗,縫個布袋隨身帶我一般讓患者買 100 克荊芥穗(量足才好打粉,藥店粉碎機不喜歡 “小氣” 的量),打成細粉后縫個薄布小袋 —— 布薄才能透出藥氣。癢的時候隨手擦,不限次數(shù),哪兒癢擦哪兒。 記得有位蕁麻疹患者,西藥吃了總反復,當場癢得抓撓,我讓他捏點粉直接干擦,三四下就愣住了:“真不那么鉆心了!” 后來他每天揣著布袋,兩周后告訴我,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少了,慢慢就好了。這可不是我吹牛,90 年代跟老師抄方時,他治重癥瘙癢患者,就靠這招先止急性子,再慢慢調(diào)內(nèi)服藥。 ![]() 三、中醫(yī)為啥認準荊芥穗?老祖宗的智慧在這兒荊芥是風藥里的 “多面手”,性微溫、味辛香,專入肺肝二經(jīng)。肺主皮毛,肝藏血,所以它既能透散肌表的外風(治急性風疹、風熱疙瘩),又能清血分的內(nèi)風(緩慢性血虛干燥的癢)。《本草綱目》說它 “散風邪,利血脈”,尤其是穗部,藥力更集中在頭面肌表,外用時辛散之氣直抵病所,把壅塞的氣血疏通開,癢感自然就被 “疏散” 了。 打個比方:皮膚瘙癢像家里進了亂風,吹得東西亂撞(紅腫風團),荊芥穗就是開門窗讓風邪出去,再理順屋里的擺設(調(diào)和氣血),不亂了,自然安靜。 四、止了癢就完事兒?還得 “往前一步”這法子雖快,但我總叮囑患者:“止癢是治標,咱得想辦法斷根。” 比如慢性蕁麻疹總反復的,我會建議配合內(nèi)服蟬蛻糯米酒(跟《四川中醫(yī)》學的驗方:蟬蛻 15 克、炒焦糯米 60 克、黃酒 60 毫升,煮后睡前服,發(fā)點微汗),內(nèi)外一起祛風。還有皮膚干到掉屑的,多是血虛,擦藥同時得吃點當歸、麥冬煮的粥,讓血 “潤” 起來,風邪才沒地兒扎根。 先將糯米炒至焦黃,裝入瓷缸內(nèi),加水150毫升,用文火燉煮一二分鐘后,加入黃酒及碾碎的蟬蛻末,再以武火煎一二分鐘,一次頓服。治療20例,一般輕者一二次,重者三四次即愈。若于睡前服后蓋被取微汗更佳。 五、說點掏心窩的話這些年總有人問:“大夫,您這小布袋比西藥還快,咋不推廣?” 其實中醫(yī)的妙處就在 “辨證”,荊芥穗粉再好,也得對 “風邪” 的癥。我更希望它成為橋梁 —— 讓喝不了湯藥的人先解癢,讓怕吃西藥的人有個溫和選擇,也讓大家知道,老祖宗留下的簡驗方,只要用對了,照樣能發(fā)揮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