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AI技術(shù),網(wǎng)友們都玩出了花,最近古人蹦迪的視頻又火起來了,輕快的節(jié)奏,魔性的舞步,古人,這些buff疊加,看了就上頭。 這類視頻制作的方法也很簡單,只需3步,小白也可以輕松做出來。 先看下做的效果: 使用的工具也很簡單,用豆包和即夢AI就可以了。 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第1步:用豆包創(chuàng)建 AI 智能體為啥要用AI智能體? 直接用提示詞也是可以的,用智能體的目的是,下次可以直接用,可以批量做成視頻,減少重復(fù)性的工作。 1.打開豆包,在左邊更多選項里找到 AI 智能體。 ![]() 2.進入智能體頁面, 點擊“創(chuàng)建智能體” ![]() 3.點擊創(chuàng)建 AI 智能體。先給它起個名字,比如古人蹦迪。 ![]() 4.點擊“一鍵完善”它會自動生成頭像和預(yù)設(shè)的提示詞,如果沒有自動生成頭像,可以點進去,用AI生成就可以了。 ![]() 5.我們需要把預(yù)設(shè)的提示詞刪掉,粘貼自己準備好的提示詞,然后點“”創(chuàng)建AI智能體。 提示詞如下: 根據(jù)我給你的歌曲名字,幫我設(shè)計出10張配圖,用于短視頻創(chuàng)作,固定提示詞開頭'中國水墨畫,張大千風格,齊白石畫風'。另外每個畫面必須有有幾個人演奏不同樂器,吹拉彈唱敲鼓,都要有生成10張圖片的提示詞,要求:體現(xiàn)出喜慶的狀態(tài)。每張圖片的關(guān)鍵詞里面都有幾個古人用不同樂器演奏吹拉彈唱或者歡快跳舞的畫面,用于視頻開頭。要求:中國風古畫風格,色,線條流暢,古畫人物造型融合傳統(tǒng)服飾元素表現(xiàn),營造出喜慶氛圍,古代背景,且圖片描述包含:古代角色(要體現(xiàn)性別和服飾特征)+古風場景+風格提示(中國水墨畫+張大千風格+齊白石風格)每個畫面必須有幾個人演奏不同樂器,吹拉彈唱敲鼓,都要有。生成10張圖片的提示詞,要求:體現(xiàn)出喜慶的狀態(tài)。每張圖片的關(guān)鍵詞里面都有幾個古人用不同樂器演奏吹拉彈唱或者歡快跳舞的畫面。用于視頻開頭。要求:中國風古畫風格,色,線條流暢,古畫人物造型融合傳統(tǒng)服飾元素表現(xiàn),營造出喜慶氛圍,古代背景,且圖片描述包含:古代角色(要體現(xiàn)性別和服飾特征)+古風場景+風格提示(中國水墨畫,張大千風格,齊白石畫風),注意'風格提示'要在每一個分鏡頭的圖片描述中都要體現(xiàn),分別圍繞每個圖像輸出畫面動起來的提示詞,我將用即夢的圖生視頻功能讓他動起來,提示詞要求符合即夢的要求,我希望即夢輸出的視頻要非常符合詩詞的意境和美感 ![]() 6.輸入完成后,點擊“創(chuàng)建智能體”創(chuàng)建時會詢問是否公開,按需求選擇就行,公開方便別人通過名字找到這個智能體。 ![]() PS:準備好的提示詞很關(guān)鍵,每次給它歌曲名字,它就能生成對應(yīng)的提示詞和動效描述詞。 7.創(chuàng)建好智能體,打開我們創(chuàng)建的智能體,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 8.直接在對話框輸入:古人蹦迪,就自動生成了10張繪圖提示詞和視頻生成提示詞了。接下來就可以利用生成的提示詞進行相應(yīng)的圖片生 成和視頻生成了。 ![]() 第2步:用即夢 AI 生成圖片和視頻打開**即夢 AI,**進入到圖片生成界面(https://jimeng./ai-tool/home),隨便選一套之前生成的提示詞粘貼進去,選擇最新的 3.0 模型,清晰度選高清 2K或者1K,圖片比例選 16:9,然后點擊開始生成圖片。 ![]() 要是對生成的圖片不滿意,就換其他提示詞,或者重新生成提示詞。 ![]() 拿到滿意的圖片后,點進去,點擊右邊生成視頻。 ![]() 再把對應(yīng)的動效描述詞粘貼進來,模型選視頻3.0,時長選5s,開始生成視頻。 ![]() 等一會,視頻生成完成了。 生成的效果。 這樣一個完整的流程就走完了。然后重復(fù)以上操作完成其他畫面視頻的制作。 視頻都生成好后,進入下一步。 第3步:用剪映剪輯合成打開剪映,把分鏡素材都導入素材庫,全選拖到軌道上。 先去音頻里找合適的音樂,音樂風格按自己想要的感覺選。我直接用的爆款視頻的音樂:《蒙古進行曲DJ》 如果音樂有前奏,就把動作舒緩的分鏡放在前面。選中音軌,在上面找到添加標記,選踩節(jié)拍一。在音軌每個重音點做標記,再根據(jù)音樂 節(jié)奏調(diào)整后面分鏡速度,讓人物動作、腳步盡量踩在節(jié)拍上,耐心點就能做好。 ![]() 做完這些,“古人蹦迪” 視頻就基本成型了。 看看成品效果。 掌握這些步驟,你也能做出創(chuàng)意有趣的 “古人蹦迪” 視頻,你學廢了嗎?趕緊試試吧。 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qū)交流。 |
|
來自: longxin0616 > 《AI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