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的歷史長河中,金代王庭筠的《重修蜀先主廟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后世書法愛好者不斷研習和欣賞的經典之作。此碑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更展現了王庭筠卓越的書法造詣。 ![]() 王庭筠,這位金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 ,身為米芾之甥,他自幼便受到藝術的熏陶,加上自身的天賦與勤奮,在詩、書、畫領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重修蜀先主廟碑》刻于河北涿州樓桑村三國蜀漢先主劉備廟,雖然原碑久佚,但所幸其拓本流傳至今,讓我們得以領略其書法風采。此碑乃王庭筠晚年手筆,距其去世僅差四年,是其書法藝術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 ![]() 從整體風格來看,《重修蜀先主廟碑》行楷兼作,既具有楷書的規整嚴謹,又融入了行書的靈動流暢。通篇章法布局和諧自然,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連貫,一氣呵成,給人以渾然一體之感。這種將兩種書體融合的寫法,不僅增加了書法的節奏感和韻律美,也體現了王庭筠對書法藝術的獨特理解和創新精神 。 ![]() 細看筆畫,用筆精妙入微。起筆時,或藏鋒含蓄,或露鋒果敢,收筆處則干凈利落,富有力度。筆畫粗細變化豐富,有的線條纖細如絲,卻不失堅韌;有的粗壯厚實,盡顯雄渾大氣。如“承安二年”中的“承”字,首筆撇畫起筆輕,行筆過程中逐漸加重,收筆時頓筆有力,與第二筆的橫畫形成鮮明對比,一輕一重,一細一粗,使整個字富有變化和立體感。在用筆節奏上,時快時慢,快時如行云流水,慢時則力透紙背,仿佛能讓人感受到書寫者當時的心境和情緒變化。 ![]() 其結字精謹,構形巧妍 。每個字的重心平穩,比例協調,同時又注重筆畫之間的疏密、開合關系。比如“廟”字,外部的“廣”字頭寬闊舒展,覆蓋住下面的部分,內部的“朝”字筆畫緊湊,疏密得當,形成了外松內緊的結構,給人以穩定而又不失靈動的感覺。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如“配祀”的“配”,左右兩部分相互呼應,顧盼生情,既各自獨立,又融為一體,展現了高超的結字技巧。 ![]() 王庭筠的書法學米芾,在《重修蜀先主廟碑》中也能看到米芾書法的影子,如筆畫的靈動性和節奏感,但他又不拘泥于成法,上逼古人,廣泛吸收了唐楷的溫潤、端莊,受虞世南的影響也較為明顯,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的學識修養密不可分。金代時期,文化交流頻繁,漢文化對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王庭筠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以汲取多種藝術養分,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書法語言。 ![]() 《重修蜀先主廟碑》不僅是一件書法藝術珍品,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見證了金代時期對蜀漢文化的尊崇和傳承,也為我們研究金代書法的發展脈絡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每當我們展開這幅拓本,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王庭筠揮毫潑墨時的豪情與專注,領略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自: 新用戶9365792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