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道家養生之術深受世人推崇。 道家講究修真養性,順應自然之道,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在眾多養生法門中,有一種被稱為“六字訣”的功法,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仍煥發著不朽的生命力。 這六字訣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為何能讓修習者心神合一、氣定神閑? 今日就與大家一起,揭開這六字訣的神秘面紗。 ![]()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意思是要保持內心的虛靜,觀察萬物的變化,回歸自然本真。 六字訣正是這種道家思想在養生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據傳,這套功法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莊子,后經歷代真人、道士的不斷完善,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完整體系。 《黃帝內經》中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人重視身心和諧,飲食有度,作息規律,不過度勞作,故能延年益壽。 六字訣正是遵循這一理念,通過特定的發音和呼吸方式,調理五臟六腑,平衡陰陽之氣。 在道觀中,常見道士們清晨面向東方,雙手結印,口中輕吐六字音,那場面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道長,面色紅潤,精神矍鑠,行走如風,令來訪的士人嘖嘖稱奇。 那士人好奇地問:“道長年事已高,為何卻如此硬朗? 可有什么養生秘訣?”老道長笑而不答,只是做了一個手勢,示意士人跟隨。 ![]() 清晨的道觀,霧氣繚繞,老道長領著士人來到一處幽靜的小院。 院中幾位道士已經站立等候,排成一列,面向朝陽。 老道長也加入其中,示意士人在一旁觀看。 只見他們先是調整呼吸,然后開始有節奏地發出“噓、呵、呬、吹、嘻、呼”六個音,同時配合著不同的手勢和身體動作。 這一練習持續了大約半個時辰,結束后,每個人都面色紅潤,精神煥發。 老道長走過來,對士人說:“此乃道家六字訣,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天地之機。’噓’字養肝,’呵’字養心,’呬’字養脾,’吹’字養肺,’嘻’字養腎,’呼’字調理三焦。五臟調和,百病不生,何愁不能頤養天年?” 士人若有所悟,問道:“此法看似不難,但要如何得其要領?” 老道長笑道:“要領不在形式,而在于心。 冰寒千古,萬物尤靜。 古往今來,萬物皆有其靜的一面,人心也應如此。 心若能靜,方能心神合一;氣若能和,方能處變不驚。 你且看那山間古松,歷經風霜雪雨,依然蒼翠挺拔,正是因為它得了天地之和氣,守得住內心之靜。 修習六字訣,首要在’靜’字上下功夫。” ![]() 士人又問:“心如何才能靜下來?” 老道長指著遠處的湖面說:“心宜氣靜,望我獨神。 心應如這湖水一般,波瀾不驚,不受外界干擾,專注于內在的修持,達到心神合一的境界。 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內心始終保持一片凈土,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滋養精神。 這種內心的平靜,是人生旅途中的力量源泉,使我們在面對困難和誘惑時保持清醒,堅定前行。” 老道長拿起一支筆,在紙上寫下“心神合一,氣宜相隨”八個大字,遞給士人:“這八個字,乃是修習六字訣的關鍵。 當內心平靜寧定,不為外境所動時,才能進入超脫之境;氣息也要隨之平和順暢,如此才能達到身心和諧的完美狀態。 正如藝術創作,創作者與作品融為一體;正如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挑戰,內心的力量通過平和的氣息展現出來,從容應對。” 士人若有所思,又問:“老道長,我觀世間人際往來,常有摩擦沖突,該如何處理?” ![]() 老道長笑道:“相間若余,萬變不驚。 與人相處要留有余地,就像繪畫中的留白,恰到好處的距離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智慧。 面對生活的萬千變化,內心若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和應對,便能保持鎮定,不驚慌失措。 這源于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自我掌控,如同航船在大海中保持航向,以平和的心態欣賞生活的畫卷。” 此時,一陣清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院中的風鈴也發出清脆的聲音。 老道長閉目聆聽,臉上流露出安詳的笑容。 片刻后,他睜開眼睛,繼續說道:“無癡無嗔,無欲無求。 這是道家修行的又一重境界。 摒棄盲目的沖動和過度的情緒,不癡迷于虛幻之物,不被嗔怒左右,內心便可獲得清明,如雨后的晴空。 擺脫欲望的束縛,回歸本真的自我,如山間的溪流自然流淌,感受簡單純粹的幸福。” 士人問:“如何才能做到無欲無求?” 老道長搖頭道:“非是斷絕一切欲望,而是不被欲望所控。《道德經》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看透世間名利的虛妄,保持內心的清凈,自然能超越物欲的桎梏,體驗生命的真諦。” ![]() 就在這時,一位年輕道士走來,向老道長行禮后遞上一封信函。老道長看過后,面色凝重,對士人說:“城中有疫病流行,道觀應當前去救助。我們即刻啟程。” 士人驚訝道:“老道長不是常說’無為無我’嗎?為何又要冒險前往疫區?” 老道長臉上閃過一絲笑意:“無舍無棄,無為無我。 這是對萬物的包容和珍惜,也是一種高深的人生境界。 不輕易舍棄有價值的事物,珍視生活中的點滴,你會發現身邊處處是寶藏。 ’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專注過程而非強求結果;’無我’是超越自我的局限,關注他人,奉獻社會,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這種境界讓我們內心寬廣如宇宙,與世界和諧相處,如蠟燭照亮他人,在生活中更加從容自在。” 士人深受震撼,決定跟隨老道長一同前往疫區救助百姓。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親眼目睹了老道長如何運用六字訣為病患調理身體,減輕痛苦。尤其是那“噓”字功,對肝病患者效果顯著。 老道長教導士人說:“’噓’字功是護肝的重要方法。 常練養肝’噓字功’,不僅可以養肝明目,還有助于治療眼疾、肝虛、肝火旺、消化不良,以及緩解兩眼干澀、頭暈目眩等癥狀。 對因肝郁氣滯或肝陽上亢所致的目疾、頭痛,以及肝風內動引起的面肌抽搐、口眼歪斜等也有一定療效。” 一天清晨,老道長帶著士人來到小院,親自示范“噓”字功的精確做法。 他解釋道:“口形要做到’噓’字音,發音吐氣時,唇齒微開,嘴角后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對,中留縫隙,舌尖放平,舌體微微后縮,槽牙與舌邊亦有空隙。 發聲吐氣時,氣從槽牙間、舌兩邊的空隙中呼出體外。” 老道長繼續示范:“面朝東站立,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 兩臂自然下垂,兩腋虛空,肘微屈,兩手掌輕靠于大腿外側。 全身放松,兩眼睜開,平視前方。 年老體弱或因病不能立者,可改坐位。 兩手緩緩抬起,手背相對,經脅肋至與肩平,兩臂如鳥張翼向上、向左右分開,手心斜向上。 吸氣時,屈臂兩手經胸腹前緩緩下落。” 老道長特別強調:“噓后調息,改用正常呼吸,但仍應堅持鼻納口吐,平定情緒,息心靜思,兩目微閉,兩唇輕合,舌抵上腭,上下齒輕輕相叩三十六次。 噓氣后調息的目的在于補養體內正氣,促進生長。 噓字功宜每天早晚各練一次,最好天天堅持。” ![]() 這次瘟疫持續了近兩個月,在老道長和其他道士的幫助下,城中的疫情逐漸得到控制。 老道長的聲望更加顯赫,許多人慕名前來學習六字訣。 有人問老道長為何愿意將這種秘法傳授給外人,老道長淡然一笑:“道不獨存,德不孤行。 真正的道法應當普濟天下,而非藏于一隅。 若能幫助世人減輕痛苦,增進健康,何樂而不為?” 那位最初向老道長求教的士人,在道觀中住了整整一年,每日清晨跟隨道士們修習六字訣。一年后,他容光煥發,精神矍鑠,判若兩人。臨別時,他向老道長深深鞠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老道長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記住,六字訣的核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 冰寒千古,萬物尤靜;心宜氣靜,望我獨神;心神合一,氣宜相隨;相間若余,萬變不驚;無癡無嗔,無欲無求;無舍無棄,無為無我。 這三十六字,乃是六字訣的精髓所在,也是道家修行的真諦。” 士人恍然大悟,仿佛一道光明照進心底,多年的困惑豁然開朗。 他明白了,六字訣不僅是一種養生功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處世之道。 它教導人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如何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保持從容不迫,如何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保持本真的自我。 當士人離開道觀,回到塵世生活中時,他發現自己已經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 無論是工作中的挫折,還是生活中的困難,都不再能輕易撼動他內心的平靜。 他開始將六字訣的修習融入日常生活,每天清晨和傍晚各練一次,逐漸感受到身心的變化。 肝功能改善了,眼睛不再干澀疲勞;心態平和了,不再為瑣事煩擾;精力充沛了,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更重要的是,士人開始將老道長教導的道家處世哲學應用到人際交往中。 他學會了與人相處時留有余地,不咄咄逼人;學會了面對變化時保持鎮定,不驚慌失措;學會了看淡名利得失,不被欲望左右;學會了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道家六字訣,表面上看只是簡單的發音和動作,但其背后蘊含的是深厚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通過調和氣息,修持心神,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還能開啟智慧,超越自我,實現生命的更高價值。 如今,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道家六字訣的價值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貴。 它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留出一片寧靜的空間,聆聽內心的聲音,感受生命的律動,回歸自然的本真。 正如老子所言:“清靜為天下正。”唯有保持內心的清靜,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活出真正的自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