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現場 5月24日下午,由中共珠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珠海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指導,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珠海方志館)主辦,廣東一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珠海市中山大學校友會、珠海市豪邁實業有限公司、珠海市豐蘭實業有限公司、珠海小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方志講堂’啟動儀式暨首場講座《我所理解的嶺南文化》”在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隆重舉行。中山大學資深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黃天驥以《我所理解的嶺南文化》為主題,結合歷史典故與生活實例,深入解析嶺南文化的內核特質,并闡明了珠海在嶺南文化發展和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 活動現場 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嘉賓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黃天驥,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振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葉真,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兼出版部總監蕭宿榮,珠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岑賢柯,珠海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蔣道平,原珠海市婦聯主席、地方志專家、珠海留學文化館榮譽館長徐惠萍,珠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潔瓊,珠海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芳,中山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易劍,珠海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旅游發展中心主任鐘國懷,珠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張紅梅,粵港澳大灣區方志研究專家、文化學者,以及其他社會各界的朋友們等300多人。 ![]() 珠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岑賢柯致辭 啟動儀式上,珠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岑賢柯在致辭中指出,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自2024年10月30日開館以來,已接待近93234人次,其中港澳臺觀眾8358人次,成為粵港澳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該館集展覽、藏書、教育功能于一體,現有館藏文史地情書籍約6萬冊、藏品超600件套,通過“永葆初心 永擔使命——中國共產黨珠海歷史展覽”“同根同源 同心同夢——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主題展覽”等載體,系統展現大灣區歷史脈絡。岑賢柯表示,“方志講堂”計劃每月舉辦一場,圍繞“容閎與留美幼童”“十三行與嶺南商業”“地圖與嶺南交通史”以及“跨境記憶”“歷史尋根”等主題,展現典籍長卷鐫刻的文明基因,分享歷史長河蘊藏的人文智慧,助力粵港澳文化認同與國家戰略實施。 方志講堂啟幕:搭建文化傳承新平臺 ![]() ![]() 印章與卷軸的展示,象征著以方志文化連接歷史與現實的使命 隨后,黃天驥教授攜手黃振球、葉真、岑賢柯共同啟動“方志講堂”。中國篆刻藝術以方寸印章鐫刻歷史基因,恰似地方志以筆墨留存文明火種。以“志載千秋,史鑒未來”為主題的鈐印儀式意義深遠——那朱紅印痕不僅承載著千年文脈的流轉,更寄托著大灣區方志工作者“存史、資政、育人”的文化擔當。當古樸印章與典雅卷軸徐徐展現在眾人眼前,仿佛在訴說著方志文化貫通古今、銜接歷史與現實的神圣使命,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賡續傳承。 ![]() ![]() ![]() 嶺南文化解碼:從地理范圍到精神特質 ![]() ![]() 活動現場 談及嶺南文化特點,黃天驥以“羊城”傳說切入,解讀其背后的文化隱喻。他指出,廣州之所以被稱為“羊城”,并非源于對羊的飲食偏好,而是象征著嶺南先民對中原先進文化的向往。傳說中“五羊銜谷”的意象,折射出嶺南人主動接納中原文明的開放心態。從地名文化亦可窺見融合軌跡:順德、容奇、恩平等地名,既蘊含中原禮教內涵,又保留本土文化記憶,是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 活動現場 黃天驥進一步提煉出嶺南文化的四大核心特質: 求實:嶺南先民正視自身發展差距,以務實態度學習先進文化。如韓愈被貶潮州僅7個月,當地便改江名、山名為“韓”,足見對中原文化的尊崇;蘇軾謫居嶺南時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看似詼諧,實則暗含對現實處境的豁達接納。 包容:嶺南文化如同“海綿”,兼容并蓄多元文明。廣州話保留大量唐音,如“行路難”“老態龍鐘”等表述,在普通話中已鮮見,卻在粵語中鮮活傳承;嶺南舞獅融合中原“北獅”與本土“驅儺”習俗,形成獨具特色的“南獅”文化,既保留驅邪祈福的原始功能,又融入藝術表演元素。 交融:嶺南既是中原文化的“接收站”,也是文化保存的“活化石”。唐代中原盛行的“儺舞”在北方漸失蹤跡,卻在佛山以“醒獅”形式延續;中原已消失的古漢語發音和詞匯,在粵語中仍有完整保留,成為研究古漢語的“活標本”。 創新:嶺南人善于將外來文化本土化改造。中山裝融合西式剪裁與中式立領,成為兼具實用與審美的經典服飾;騎樓建筑借鑒意大利廊柱風格,結合嶺南氣候特點,形成“遮陽避雨、商居合一”的獨特形制;廣式點心巧妙融合西方烘焙工藝與傳統食材,如蛋撻、奶油豬等,成為中西飲食文化交融的典范。 ![]() 認真聽講做筆記的聽眾 珠海地位凸顯:從歷史樞紐到灣區引擎 在嶺南文化版圖中,珠海占據關鍵地位。黃天驥強調,珠海是嶺南文化對外交流的“前沿樞紐”,早在明清時期,葡萄牙通過澳門與內陸交往,珠海便是必經之地,最早接觸西歐科技與思想。近代以來,珠海孕育了中國首位留美博士容閎,他率領120名幼童赴美留學,成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誕生于香山(今中山),其民主革命思想深受嶺南開放風氣影響,珠海因此成為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 活動現場 展望大灣區未來,黃天驥指出,嶺南文化曾兩次引領中國變革: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制,深圳改革開放開創經濟發展新范式。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望成為第三次“文化引擎”。珠海憑借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以及深厚的歷史積淀,可在文化融合、科技創新、國際交流等領域發揮獨特作用,推動嶺南文化從區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升級。 ![]() 聽眾與黃天驥教授互動交流 結語:以文化自覺助力灣區建設 講座尾聲,黃天驥寄語現場觀眾:嶺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得風氣之先而不失其本”,既要勇于吸收世界先進文明,又要堅守文化根脈。當前,大灣區建設正需以嶺南文化的求實、包容、交融、創新精神為紐帶,凝聚粵港澳共識,激發創新活力。 本次講座吸引了粵港澳方志研究專家、文化學者及多家媒體代表參與,傳播廣泛,影響深遠。“方志講堂”的開啟,標志著大灣區文化傳承與創新邁出新步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嶺南聲音搭建了嶄新平臺。 ![]() 珠海市中山大學校友會與黃天驥教授合影 近期熱讀(點擊直接閱讀) 藝術家檢索(點擊直接閱讀)劉國輝杭鳴時黃胄鄭爽周彥生費欣弗洛伊德李伯安戴澤霍默陳子莊劉其敏周思聰李津鮑黎健黃鐵山李金明鄭阿湃孫其峰何多苓葉淺予關山月于小冬史國良方向郭潤文方楚雄郭紹綱楊之光李勁堃郭怡孮詹忠效靳尚誼梁明誠王家訓潘喜良陳天何家英杜滋齡袁武黎柱成賈又福周京新陳永鏘王來文杜大愷林藍鐘瑞軍莫肇生沈默王肇民邱健彬劉文西龐茂琨王鐸林風眠吳盛源吳憲生梁江宋文治邵大箴吳山明陸慶龍張弘朱盡暉段正渠薛軍金城許鴻基陳振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