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77 年發射以來,旅行者 1 號和旅行者 2 號已在浩瀚宇宙中孤獨地飛行了近半個世紀,行程超過 200 億公里。 它們肩負著探索太陽系外行星以及太陽系外層和太陽日球層以外星際空間的重任,那它們能幫助人類找到外星人嗎? 旅行者號探測器由美國宇航局(NASA)研制,是無人外太陽系深空探測器。 旅行者 1 號更是創造了諸多第一,它成為第一艘穿越日光層的航天器,也是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這兩艘探測器的誕生有著復雜的歷史淵源,最初源于 “行星之旅計劃”,該計劃旨在利用每 175 年一次的特殊行星排列,實現對從木星到冥王星五個外行星的研究,之后因經費等問題歷經變更,最終演變為旅行者計劃 。 旅行者號飛船肩負著多重使命,其中尋找外星文明是重要的探索目標之一。 它們攜帶了包含地球各種圖像和聲音的精選集,被刻在四張黃金唱盤上,其中兩張鑲嵌在兩艘太空探測船上。 唱盤上還雕刻著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圖,通過指向脈沖星來指示地球方位,同時配有解碼工具 —— 氫原子圖片,利用氫原子特定波長(21 公分)放射出的電磁波作為刻度和鑰匙,期望任何有一定科技水平、懂物理學的外星文明能夠解碼識別出地球的位置,進而找到我們 。 然而,旅行者號要想幫助人類找到外星人,面臨著很多嚴峻的挑戰。 從距離上看,銀河系極為龐大,直徑約為 10 萬至 20 萬光年,而旅行者 1 號飛行了近半個世紀才 200 多億公里,以星系旅行的尺度衡量,它才剛剛踏出家門。 橫越銀河系需要走上千億再乘以千億的公里數,如此遙遠的距離,讓旅行者號與外星文明相遇的概率變得微乎其微 。 從外星文明存在的不確定性來看,盡管科學家推測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可居住的星球,理論上有誕生外星文明的可能,但到目前為止,人類尚未發現確鑿的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 我們不知道外星文明是否真的存在,它們以何種形式存在,以及它們的科技水平和對宇宙的探索方式如何。如果外星文明并不存在,或者它們的科技水平無法探測到旅行者號,那么旅行者號找到外星人的希望就會落空 。 再者,旅行者號自身的狀況也限制了其尋找外星人的能力。 旅行者號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RTGs)作為能源,隨著時間的推移,能源不斷消耗,儀器設備逐漸老化。2023 年 7 月,“旅行者 2 號” 探測器天線偏離導致失聯(后恢復),同年 12 月,“旅行者 1 號” 的一臺機載計算機出現故障傳輸亂碼,雖然 2024 年 5 月部分修復能傳回科學數據,但未來仍面臨能源耗盡和設備故障的風險。 一旦能源耗盡,它將無法與地球通信,更無法主動向外星文明發送信號或接收外星文明的信號 。 不過,即使困難重重,旅行者號在尋找外星人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意義。 它作為地球的使者,承載著人類渴望與外星文明交流的希望,向宇宙宣告著人類的存在。從科學研究角度,旅行者號在飛行過程中對星際空間的環境、磁場、粒子等進行探測,這些數據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宇宙,為推測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環境提供參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