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學君,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真空衰變”(Vacuum decay)——這是科學家根據量子場論推測出的一種有可能會發生的現象。 簡單來講,量子場論是現代物理學中用于描述微觀世界的一種理論框架,它結合了量子力學、狹義相對論和經典場論的概念,用于解釋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本質。 該理論認為,場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存在,而基本粒子則是場的量子激發,每一種基本粒子,都對應一種特定的場(如電子對應電子場、光子對應電磁場,夸克對應夸克場),這些場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就算是在真空中也不例外,只過根據理論上的預測,真空中的場都應該處于基態,也就是能量最低狀態。 然而科學家卻發現,真空中有一種場似乎并沒有處于基態。這種場就是“希格斯場”(Higgs field),它是一種能夠賦予基本粒子質量的場,其量子激發產生的基本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從理論上來講,通過“希格斯玻色子”和頂夸克的質量,就可以計算出“希格斯場”的能量狀態。 在研究工作中,科學家測量出了“希格斯玻色子”和頂夸克的質量分別約為125.18GeV和173.1GeV,并據此計算出了“希格斯場”的能量曲線,結果發現,真空中的“希格斯場”沒有像理論預測中的那樣處于能量最低的基態,而是處于能量相對更高的亞穩態。 需要知道的是,宇宙萬物都會自發地趨向于能量最低的狀態(因為最低的能量狀態就是最穩定的狀態),這也被稱為“能量最低原理”,“希格斯場”當然也會遵循這種規律。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如果真空中的“希格斯場”處于亞穩態,那這樣的真空就是“偽真空”(False vacuum),在這種情況下,它就會趨向于向“希格斯場”處于基態的“真真空”(Ture vacuum)轉變。 實際上,這種“偽真空”向“真真空”轉變的過程,就被稱為“真空衰變”。引人注目的是,科學家通過理論推測出了這種現象,卻希望它永遠不會發生,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可能會引發宇宙級的災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真空衰變”到底有多可怕。 科學家推測,“偽真空”之所以沒有向“真真空”轉變,是因為它受到了一種“能量勢壘”的阻礙。 這里我們不妨來做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比如說在一個斜坡上有一個凹坑,而一個小球停在那里,這個凹坑就可以認為是一種“能量勢壘”,盡管小球會自發地趨向于向斜坡底部滾落,但在凹坑的阻礙之下,它也能保持穩定。 然而如果我們將這個小球推一下,讓它越過這個凹坑,那么它就會向斜坡的底部滾落,而在此過程中,就會有能量被釋放出來。 同樣的道理,假如有某種力量讓“偽真空”突破了“能量勢壘”的阻礙,那“偽真空”就會開始向“真真空”轉變,進而引發“真空衰變”,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也伴隨著能量釋放,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真空衰變”釋放出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完全可以讓其鄰近的“偽真空”也能突破“能量勢壘”。 也就是說,一旦“真空衰變”在宇宙的某個點啟動,就會使周圍的“偽真空”越過“能量勢壘”,繼而釋放出更多能量,然后這些能量又會引發更外側“偽真空”發生“真空衰變”…… 如此一來,一個由穩定的“真真空”構成的“真空泡”,就會在宇宙中快速擴張,從理論上來講,其擴張的速度可達到宇宙中的速度極限——光速。 那么,當這個“真空泡”席卷宇宙時,會發生什么呢?雖然我們不知道確切的后果,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將是災難性的。 因為“希格斯場”決定著基本粒子的質量,“真真空”的到來意味著希格斯場的能量水平發生變化,這會直接導致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發生改變,進而使它們無法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穩定地結合。 這就意味著,這個“真空泡”所到之處,我們所知的物質基礎將轟然崩塌,行星、恒星、星云,一切已知的宇宙結構都將灰飛煙滅,其中的生命同樣也無法幸免,最終只會留下一個完全陌生、面目全非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狹義相對論,宇宙中任何信息的傳播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所以在這個“真空泡”到來之前,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不得不說,“真空衰變”確實是挺可怕的,不過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測,實際情況是否真是如此,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另一方面來講,“偽真空”突破“能量勢壘”在理論上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足夠高的能量輸入,另一種則是通過“量子隧穿效應”。 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偽真空”突破“能量勢壘”所需要的能量極高,在宇宙中不可能自然存在,而“量子隧穿效應”的可能性雖然存在,但其概率卻極低(大約為每立方光年每10的790次方年發生一次)。 也就是說,即使現在的宇宙真的處于“偽真空”,其發生“真空衰變”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也不必為此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