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同治六年十一月的日記中有段話,說的是,吾平日以“儉”字教人,而吾近來飲食起居殊太豐厚。昨聞魁時若將軍言,渠家四代一品,而婦女在家并未穿著綢緞軟料。吾家婦女亦過于講究,深恐享受太過,足以折福。 ![]() 古人認為,人的福報是由祖上的陰德和自己以往所作所為累積起來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就即時而言,福扳是個定數。但面向未來看,福德則是不斷變化的。如何使福德綿久呢?無非兩個方面,一是積福,二是惜福。或言,一是開源,二是節流。如果積得多消耗得少,福澤會越來越厚。不僅自己有福德,還可福澤子孫后代。如果積得少消耗得多,就會日益走向窮途末路。所以古來有德之人,無不注重行善積德,也無不注重節儉習俗。時下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比較寬裕,但卻普遍存在著享福太過、浪費比較嚴重的問題。此在年輕人中體現得更為突出。每每想起這些事情,不能不讓人心存憂慮。 ![]() 對照曾公的日記,反思自己,我雖比較注重節儉惜福,但和以前比,浪費問題和損福的行為也漸趨嚴重。對照古圣先賢的教誨和惜福方面的榜樣,差距更是巨大。曾公說,自己深恐享受過頭足以折損福氣,此話為我敲響的警鐘,應好好注意。(講于2024年4月30日) ![]() (流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