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磊 小知識自隋唐楷書法度成熟以來,其作為“法度標桿”的定位便深刻影響了中國書法史。然而,自清代館閣體盛行后,楷書逐漸異化為追求“橫平豎直”的機械規范,點畫間氣韻消弭,結構趨于程式化,最終淪為應試與公文抄寫的工具。 這種“印刷體”化的楷書,雖在標準化場景中具備實用價值,卻因過度強調工整性而背離了書法“技道合一”的本質,成為束縛藝術生命力的桎梏。 當代書法界對“印刷體”的反思始于對“千人一面”現象的批判。 學者指出,楷書的衰微不僅源于其實用功能的弱化,更與書寫者對法度的僵化理解密切相關。過度追求“狀如算子”的工整,忽視筆勢連貫與結構的動態平衡,導致楷書淪為“描摹”而非“書寫”,失去了藝術表達的鮮活內核。 第十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的楷書作品,被視為書法界對傳統楷書困境的破局之舉。本屆展覽的評審機制與創作導向,均體現出對“印刷體”的摒棄與對藝術本真的回歸。 十三屆國展的評審體系在延續技術規范性的基礎上,強化了對個性表達與風格創新的鼓勵。評委會明確提出對“同質化”現象的批判,要求創作者突破對獲獎模板的模仿,轉而從傳統資源中尋找差異化突破點。例如,魏碑風格作品占比達36%,首次超越唐楷(34%),標志著楷書創作重心從“工穩”的轉移。 本屆展覽的楷書作品不再局限于單一取法唐楷或魏碑,而是通過“碑帖融合”的策略實現創新。創作者以唐楷的雄渾法度為根基,融入北魏摩崖石刻的欹側之勢與率真意趣,形成剛健中含溫潤的獨特風格。這種融合不僅打破了唐楷“法度森嚴”的刻板印象,更將魏碑的野逸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