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竹”部的三個(gè)漢字:“箄、篿、箸”,三個(gè)字中,只有“箸”是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中。 1、箄。讀音有五個(gè): (一)b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biāo)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箄,簁箄也。從竹,卑聲。”形聲字。本義是籠簍一類的竹器。 《說文》所訓(xùn)“簁箄”,954課時(shí),我們講過,其實(shí)就是篩子。而“箄”字單獨(dú)來講,字義要復(fù)雜些: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累呼曰簁箄,單呼曰箄。”《方言》卷十三:“箄,【上竹下豦】也……【上竹下豦】小者,南楚謂之簍,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間謂之箄。”郭璞注:“今江南亦名籠為箄。”戴震疏證:“江東呼小籠為箄。也就是說,箄的本義指的是籠簍一類的竹器。籠子或者簍, ![]() 竹簍 ![]() 竹籠 本義之外,箄又用作析。《方言》卷十三:“箄,析也。”錢繹箋疏:“析謂之箄,析竹為器謂之箄,編竹浮于水亦謂之箄,義并相因也。” (二)bēi。讀音出自《廣韻》。竹制的捕魚具。《廣韻·支韻》:“箄,取魚竹器。”《類韻·竹部》:“箄,捕魚器。”陸龜蒙《漁具詩序》:“矢魚之具……編而沉之曰箄,予而卓之曰矠(zé,用叉矛一類捕魚。)” ![]() 竹子做的捕魚具 (三)bī。讀音出自《廣韻》。用法有二: (1)冠飾。《廣韻·齊韻》:“箄,冠飾。” (2)捕蝦的竹器。也作“笓”。《集韻·齊韻》:“笓,《博雅》:'篝、筌謂之笓。’或作箄。” ![]() 捕蝦的竹器 (四)bì。讀音出自《集韻》。用法有二: (1)薄。《集韻·霽韻》:“箄,薄也。” (2)同“箅”。蒸鍋中的竹屜。泛指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器具。《集韻·霽韻》:“箄,甑蔽。”方成珪考正:“箅訛為箄。” ![]() 竹箄 (五)pái。讀音出自《集韻》。同“【上竹下椑】”。大筏。《集韻·佳韻》:“【上竹下椑】,大桴曰【上竹下椑】。亦省。” 《后漢書·岑彭傳》:“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程汎、將數(shù)萬人乘枋箄下江關(guān)。”李賢注:“枋箄,以木竹為之,浮于水上。” 箄的小篆寫法如圖: ![]() 箄的小篆寫法 2、篿。讀音有兩個(gè): (一)tu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biāo)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篿,圜竹器也。從竹,專聲。”形聲字。本義是圓形竹器。 ![]() 圓竹器 錢坫《說文斠詮》:“此與團(tuán)字同用,今俗有團(tuán)箕、團(tuán)匾等器。” (二)zhuān。讀音出自《廣韻》。古代的一種占卜法。《楚辭·離騷》:“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王逸注:“楚人名結(jié)草折竹以卜曰篿。”我找來了靈草和細(xì)竹片,請(qǐng)求神巫靈氛為我占卜。 篿的小篆寫法如圖: ![]() 篿的小篆寫法 3、箸。讀音有兩個(gè): (一)zhù。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biāo)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箸,飯攲也。從竹,者聲。”形聲字。本義是筷子。 ![]() 筷子 關(guān)于《說文》說的“飯攲”,王筠《說文句讀》:“攲,持去也。《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攲’”;《玉篇·竹部》:“箸,筴也。飯具也。”。也就是說,所謂的“箸、飯攲、筴”都是古人對(duì)筷子的稱呼。此外還有“梜”,這字其實(shí)是“筴”的異體字,不同的時(shí)期,古人對(duì)筷子有不同的稱呼,如圖: ![]() 筷子稱呼發(fā)展史 《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從前商紂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非常擔(dān)憂。《史記·留侯世家》:“漢王方食……張良對(duì)曰:'臣請(qǐng)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漢王剛好在吃飯……張良回答說:“請(qǐng)?jiān)试S我借助面前的筷子來幫助大王籌劃一下形勢(shì)。” 本義之外,箸還有其他用法: (1)通“寧”。古代宮室門和屏之間。也指一般士人家正門內(nèi)兩塾之間。《集韻·御韻》:“箸,立也。或從艸。”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箸,假借為寧。”《國語·周語上》:“諸侯春秋受職于王以臨其民,大夫、士日屬位箸以儆其官。”韋昭注:“箸,音寧。中廷之左右曰位,門屏之間曰箸。”按:一本“箸”作“著”。 (2)明顯。后作“著”。《廣韻·御韻》:“箸”,同“著”。《集韻·御韻》:“箸,明也。或從艸(作著)”《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大圣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jì)。” (3)撰寫;寫作。后作“著”。《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箸也。” ![]() 撰著中的魯迅 (二)zhuó。讀音出自《集韻》。同“著”。用法有二: (1)穿戴。《集韻·藥韻》:“箸,被服也。或從艸。”《世說新語·賢媛》:“桓車騎不好箸新衣。” (2)附著。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著,《一切經(jīng)音義》引《廣雅》:'著,補(bǔ)也。’引《字書》:'著,相附著也。’字俗作著。”引申為(用兵)包圍。《戰(zhàn)國策·趙策一》:“后箸晉陽三年矣。旦暮當(dāng)拔而饗其利。”鮑彪注:“箸言附其城。” 箸的小篆寫法如圖: ![]() 箸的小篆寫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