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不幸福的時候,才想要尋找幸福。 幸福的人,是從來不用去苦苦追尋幸福的。 遺憾的是,在我們這個世界,太多的人都不幸福,《心流》的作者米哈里說:
而今,信息傳遞無比迅速,無數(shù)信息,都在向我們洶涌而來,提醒我們生活的兇險和殘酷,給我們制造焦慮和恐懼,像一個兇狠的怪物,催促著我們努力工作。 可實際上,即便物質(zhì)充足,存款也不斷增加,但有些人依然不幸福。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幸福不是錢財物質(zhì)可以換來的,而是一種心靈體驗,是我們的意識對事物的闡釋所產(chǎn)生的獨特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 今天,我們就來讀讀《心流》這本書,一起來探尋幸福的密碼。 ![]() 01什么是心流?這幾年,《心流》這本書大火,很多人都讀過或者聽過這本書。 到底什么是心流? 米哈里舉了一個例子。 海明威是舉世聞名的作家,三十多歲的時候,他就寫出了《戰(zhàn)地春夢》,人們一讀,覺得這就是海明威的最高水準(zhǔn)了。 可是并不是。 海明威一次次突破自己,不斷寫出了更好的作品,用了二十多年錘煉文字,最終寫出了巔峰之作《老人與海》。 海明威一生,都在用寫作催生心流。 米哈里說:
在全神貫注的寫作中,他找到了一種深沉的幸福。 在諾獎演講時,海明威說:
晚年的時候,創(chuàng)造力下降,海明威也不得不重新被生活的煩惱淹沒。 所以,心流就是當(dāng)你全神貫注做一件喜歡的事情時,那種忘我的體驗。 當(dāng)你那樣去做的時候,你不會對外在的東西患得患失,因為當(dāng)你在做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優(yōu)體驗。 這就是說,很多時候,人們不幸福,不是因為腦袋沒有想法,而是因為想法太多,反而沒法真正專注一事一物。 米哈里一針見血地指出:
事實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zhǔn)備、刻意培養(yǎng)和維護。只有學(xué)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zhì),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dāng)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在他看來,進入“心流”,就能夠更好地獲得幸福。 ![]() 02幸福是困難的然而,當(dāng)今這個時代,一個人要想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情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的困難實在太多。 太多的人,被焦慮和恐懼驅(qū)使著,像陀螺一樣停不下來,更不要說回到內(nèi)心。 米哈里說,這就是內(nèi)在秩序的缺失。 他接著說:
確實,我們永遠(yuǎn)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自己愿意醒來。 所以,米哈里說:
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從洶涌而來的社會潮流當(dāng)中,看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意識,而不是讓我們混亂的意識控制我們的人生。 有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腦海中每天會產(chǎn)生1.2萬到6萬個念頭。 如果你讓自己的意識和念頭控制你,那就相當(dāng)于,幾萬個人在同時指揮你。 可實際上,那些真正活得更好的人,他們不會被多余的念頭影響,只是專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是因為如此,才更容易達(dá)到“心流”狀態(tài)。 ![]() 03構(gòu)成心流的要素注意,我們一直說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是說,心流不是你全神貫注做事就能產(chǎn)生的,不然中學(xué)生天天刷題做題,全都是幸福的了。 可實際上并不是,很多中學(xué)生在刷題的時候,只感覺無聊和痛苦,哪怕做題的那幾個小時,他們心無旁騖。 這都是因為,他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沒有感受到樂趣。 就是說,這不是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所以,要想真正達(dá)到心流體驗,有幾個要素,缺之不可。 第一,做感興趣的事情,讓人能從中活得樂趣,就是說,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這件事還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不能很輕松地達(dá)成目標(biāo),但又不能復(fù)雜到難以完成。 第二,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 人的腦袋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系統(tǒng),它太容易被外在的觀念和事物所影響,要想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就需要排除外在的干擾。 第三,明確的目標(biāo)和即時的反饋。 我們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非常明確的認(rèn)知,知道自己的目標(biāo)所在,也知道需要做什么才能達(dá)到自己的目標(biāo)。 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改進,知道自己離目標(biāo)越來越近,這就是即時的反饋。 第四,充滿樂趣的體驗,讓人覺得自己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人生在世,很多時候,我們常說身不由己。 但是,一旦做事的時候,有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人就很難從中獲得享受了。 第五,達(dá)到忘我的狀態(tài)。 只有真正非常投入、全神貫注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忘我的狀態(tài),會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但是當(dāng)你去回味這個過程的時候,又會回味無窮。 幸福其實很簡單,回到自己,做喜歡的事情,成喜歡的樣子。 ![]() 04喜歡的事,本身就是目標(biāo)當(dāng)年明月在寫徐霞客的時候說:
做喜歡的事情,很多時候,就是成功。 人在很多時候,都是被目標(biāo)驅(qū)動,但如果是做喜歡的事情,你可能不需要一定要得到什么才去做,因為當(dāng)你去做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米哈里說:
而假如你還額外得到了一些其他的東西,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錦上添花。 對于喜歡爬山的人來說,山頂不是目標(biāo),爬山才是目標(biāo),但他也許也會在山頂看到一場絕美的落日,一場絕美的日出,一次飄渺的云海。 會有人說,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事實上,去想一想,有沒有什么事情,就算沒有未來的報酬,你也會去做? 如果有,那件事情,可能就是你真正喜歡的。 然而,人畢竟要生活,而生活,就需要賺錢。 有些人喜歡玩游戲,但他玩游戲卻不能賺到錢。 有些人喜歡運動,可是卻不能把運動當(dāng)成事業(yè)。 只有少數(shù)比較幸運的人,才能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喜歡的事業(yè)。 但幸福的一個特征,其實就是做喜歡的事情。 因此,人有兩種獲得快樂的方式,第一,讓外在的東西都是自己喜歡的,調(diào)整外在來滿足自己。 但對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我們都無能為力。 因此,我們只能走第二條路,即調(diào)整自己去適應(yīng)外在,找到一種和諧的方式。 可很多時候,即便我們改變了自己,幸福也還是困難重重。 ![]() 05為人生創(chuàng)造意義紀(jì)德說:
人活著是為了幸福,但幸福不是享樂。 山珍海味,花天酒地,以及金錢能買到的一切,都是享樂,享樂是一種短暫的,甚至是低級的肉體滿足。 可是人活著,如果只有享樂,而無更深層次的精神歡樂,將會活得非常空虛,非常容易失去方向。 因此,我們還需要尋找意義。 甚至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賦予它一個意義,即創(chuàng)造意義。 米哈里說:
對于人生意義的問題,米哈里說:
然而,如果沒有行動,什么方向都是虛妄,依然不會給人生帶來任何充實的意義。 有了方向,就需要奮斗,這才能創(chuàng)造心流。 米哈里甚至說:
可是如今,很多人沒有目標(biāo),有些人即使有目標(biāo),也不是他們自己的目標(biāo),而是社會和傳統(tǒng)要求他們的目標(biāo)。 北大社會學(xué)教授鄭也夫說:
可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單一的目標(biāo)即使再好,也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個性,所以這些目標(biāo)都在腰斬個性。 所以,人生目標(biāo),不能抄襲惡,沒有捷徑。 有人問米哈里: 怎樣自得其樂? 米哈里說:
![]() 06建立“復(fù)雜”的人生意義事實上,找到自足目標(biāo)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當(dāng)一個人擁有了自足目標(biāo),并可以堅定地去實行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開始建立了復(fù)雜的人生意義,而不是簡單的以溫飽和名利為意義的人生意義。 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米哈里總結(jié)了追求意義的幾個階段。 每個人剛開始的時候,人生意義都非常簡單,只是求生存,求舒適,求享樂。 為了這些目標(biāo),他可能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要能掙到錢,畢竟,你不能要求一個連飯都吃不上的人去看到精神的浩瀚。 當(dāng)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人才會擴張他的意義系統(tǒng)。 這個時候,人會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外在的某些傳統(tǒng)和規(guī)范,這個時候的意義也很簡單,但變得復(fù)雜了一點。 但這還不夠。 人活著活著,覺得上面這些目標(biāo)和意義之外,還可以有其他東西,他開始回到自己的內(nèi)心,他不再盲目認(rèn)同外在加給他的意義和價值,而是開始思考自己,有了獨立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 于是,他的意義就是自我成長,開始變成自我實現(xiàn)。 突然有一天,“小我”的追求沒有意義,他開始追求“大我”。 米哈里說: 這就是功德圓滿了。 外面不求功德圓滿,但求過好一生。 事實上,當(dāng)每個人都在過好自己人生的時候,這個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更好。 一個年輕人問歷史學(xué)家卡萊爾,他將如何改變世界,卡萊爾答道:
企圖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卻不先學(xué)習(xí)控制自己生活的人,到頭來往往把世界搞得更糟。 ![]() 07我們終其一生,只為成為自己事實上,無論是追求幸福,還是追求心流體驗,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即: 成為自己。 外在的期待,世俗的觀念,都在要求著我們,塑造著我們。 回來做自己,就是擺脫外在的期待,擺脫世俗的標(biāo)準(zhǔn),活在自己的價值體系里。 幸福的人,他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但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很有力量的人。 文|不有趣靈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