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個月前,上六年級的女兒語文老師留作文寫《你想念的人》,她想寫兩年前去世的太姥。磨磨蹭蹭弄了一個小時寫來的東西,不僅啰里啰嗦,沒有輕重之分,而且內容空洞,沒有邏輯,又看不出來任何情感夾雜其中。 孩子媽媽問我咋辦,我說可以參照一個電影的臺詞寫,寫之前好好看看這個電影的片段,讓她看看人家是怎么寫東西的。 這個電影就是《一一》,那段臺詞就是電影結尾時洋洋悼念外婆時說的話。 ![]() 當然,這段話是吳念真寫的。他寫得太好了,就是一篇很不錯的懷念故人的小作文,而且好到讓一個小孩子說出來,充滿童真,又發人深省,毫不違和。 好的文字,不一定要辭藻華麗,往往是最平易近人的詞句,更能抓住人的眼球。 這段臺詞好在我看了這部電影二十多年后,情節已然記不太清楚卻依然清晰記得這段話。 ![]() 《一一》的導演是楊德昌,臺灣島出來的一個世界級的電影大師。 他最為經典的電影還不是《一一》,而是那部四個小時時長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主演是13歲的張震。 ![]() 陸川當年在悼念楊德昌時曾說,楊德昌是他在學校時就奉為偶像的導演,在戛納時他特別要求與楊德昌合影留念,“他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照亮我們黑暗青春的永不熄滅的明燈”。 楊德昌在2007年因病去世,去世時僅僅59歲,這個年紀對于一個導演來說,其實還正是好時候。 ![]() 《一一》是楊德昌2000年的作品。2000年戛納電影節時華語經典電影大爆發,《一一》和從來沒讓上映的姜文電影《鬼子來了》及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一起進入金棕櫚最佳電影評選。 當然這仨后來都敗給了《黑暗中的舞者》。 但楊德昌憑借《一一》拿到了最佳導演獎。 ![]() 楊德昌為更多人所熟知卻是因為他的前妻——蔡琴,完美的女中音,經典金曲無數。 ![]() 特別是因《無間道》后,蔡琴迎來第二春,她的八卦也更為人所知——她曾經有過十年無性婚姻,而男方就是和她一直柏拉圖戀愛卻在婚內出軌的楊德昌。 因為楊德昌的電影都是獨立電影,而且類型上屬于文藝片,因此在廣泛知名度上可能不及蔡琴。 但在電影上,臺灣影人楊照說得更加形象,“那個時代,臺灣最精彩的'電影時代’,就這樣被楊德昌撞上、活過,也就這樣被楊德昌帶走了。” 他還有部以成龍為人物原型的武俠動畫《追風》,只拍了個開頭,已經很驚艷。但就在全世界他的影迷翹首以待《追風》時,卻傳來他的死訊。 因而,2000年上映的《一一》,就成了楊德昌的最后一部電影。 絕大多數人應該是沒看過《一一》的。 不算丟人。 人的一生并不只有電影,因而不僅是《一一》,《哪吒2》沒看過也無所謂。當然也確實有絕大多數人沒看過《哪吒2》。 但《一一》因一個電影大V博主所不知而鬧上了熱搜。 電影大V博主不知道這個電影,其實也無所謂,電影如過江之鯽,一兩部不知道并不稀奇,但像小岳岳一樣自豪地說“我小學文憑,我驕傲了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把漢字“一一”看成了破折號也沒啥,低個頭認個錯,起碼還讓人認為你文化雖不行,但為人還算磊落。 但理直氣壯地懟批評你的人就不止是文化不夠的事兒。 個人家庭條件不同,成長過程不同,境遇不同,別說《一一》,沒看過四大名著電視劇的都大有人在。 但如果你是中文系學生,沒看過四大名著原著, 多少差點兒意思。如果你是中文系的,沒看過原著,還大言不慚地說“那咋了?”,就不僅是low的意思了。 這已經不是笑貧不笑娼的年代了,而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 各個平臺上有不少影視博主,隊伍龐大得蔚為可觀,究其原因,和十五六年前都市報火的時候差不多,很多人都去做記者,因為市場太大,媒體實在太火,大量缺人,門檻就變得很低。 人人都是麥克風的年代,想成為大V也不是件太難的事。靠自己實力,靠人民幣實力,靠其他手段的實力,反正是可以有實力做到的。 有實力去做,蓋因有利可圖。一切有利可圖,都讓“禮崩樂壞”,這世界變壞就是從嘲笑文藝青年開始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實和形勢讓人很悲觀。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呢,就像前任教皇去世的時候,《秘密會議》等電影的搜索量在網上一下子翻了幾番。 ![]() 如果《一一》的搜索更多了,這部25年前的華語經典電影能夠被更多人看見,也算是個安慰。 《一一》被法國媒體形容為“生命的詩篇”,透過電影傳頌吟唱,在敘述一則簡單的家庭故事時,真正觸摸到“情感的精髓”,以四兩撥千金的嫻熟技巧交代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業危機、家庭糾紛,以及對宗教的慨嘆和對時事的諷刺。 有影迷說,看《一一》的感受是“我看到了一生”。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反映了。破折號大V不知道是不是會惡補,也有極大可能理直氣壯地拒絕去看。 這世界確實變了,以前自己無知怕別人知道,現在怕別人不知道。 楊德昌的電影被譽為“臺灣社會的手術刀”,手術刀劃開皮膚的時候,切口就像破折號,打開后,好的壞的都呈現在眼前—— “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給你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