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我先說種地的陳勝。 沒起義前,他給地主家干活,天天累得腰酸背痛,滿腦子都是“怎么多掙點口糧”。有次休息時,他說了句“茍富貴,無相忘”,工友們都笑他:“咱們就是賣力氣的命,還做啥富貴夢?”這話聽著刺耳,卻道出實情——當人被體力活困住,連想改變的精力都沒有。 后來陳勝揭竿而起,也是在被逼得走投無路,不用再扛鋤頭時,才抓住機會成了事。 再說當小兵的韓信。早年他窮得沒飯吃,在街上游蕩,被人欺負也只能忍氣吞聲。后來投奔軍隊,一開始也只是扛槍站崗的大頭兵,每天累得半死,哪有機會學帶兵?直到被劉邦重用,從底層解脫出來,他才有時間琢磨兵法、研究人心,最后成了“戰無不勝”的名將。要是一直被困在體力勞動里,韓信再有本事也只能埋沒。 反觀那些當大官的人,日子就不一樣了。三國時的曹操,不用種地打仗,每天忙著跟謀士喝茶聊天,聽他們分析局勢、出謀劃策。聊著聊著,就摸清了每個人的心思。比如他知道許攸貪財,就故意送金銀;發現張遼重義氣,就用真心拉攏。這些“馭人手段”,都是在輕松的環境里慢慢琢磨出來的。要是讓曹操每天扛鋤頭種地,他哪有精力想這些? 更現實的是,上位者根本不想讓底層人學會這些。就像皇帝不會教太監怎么當皇帝,將軍不會教小兵怎么調兵遣將。因為一旦下面的人學會了管人,就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就像明朝朱元璋,打下江山后,生怕手下大臣學會他的手段,干脆找借口把功臣都殺了——人性就是這么現實。 有人可能會說:“我每天累得像狗,哪有時間學?”這恰恰是上位者希望的。古代那些想翻身的人,再忙也會給自己留個心眼。比如朱元璋當乞丐時,討飯路上還觀察各地民情;范仲淹家里窮,晚上讀書連燈油都舍不得用,卻堅持學習治國之道。他們正是靠擠出時間,跳出了“賣力氣”的圈子。 說到底,別指望貴人主動教你怎么管人。想要改變,先學會在干活的間隙“偷時間”。哪怕每天只學半小時,堅持久了,你看事情的眼光、辦事的方法都會不一樣。 記住,當你還在為一口飯拼命時,別人已經在琢磨怎么讓別人為自己拼命了。想要往上走,就得先從“用體力換錢”,變成“用腦子管人”。 在上層混,記住天叔一句話: 識人是起點,用人是手段,馭人是藝術,謀權是突破,掌權是保障,固權是延續。這六大手段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向上攀登的完整體系。 本人六部作品:已在天叔全年解析資治通鑒星球發布,內容不宜傳播,會員登錄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