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禪途摸索記(一)——兼記對《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學(xué)習(xí)過程

     拓跋波波 2025-05-31 發(fā)布于廣東

    有了時間,除了旅行,就是學(xué)禪。

    其實旅行也是學(xué)禪的一種方式。我是先是大略研究了禪宗的歷史,又去拜訪了除少林寺之外的禪宗祖庭;對禪宗的發(fā)展脈略有了更深的認識。但要自己證入,還是需要學(xué)習(xí)佛理。

    有人說佛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華貴、邏輯體系最縝密、哲學(xué)韻味最深厚的一門宗教。其邏輯基礎(chǔ)是“四圣諦”、緣起論,推出因果報應(yīng)、五蘊皆空,構(gòu)建三界六道、十二因緣的體系,通過戒定慧的修行,悟解“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終于解脫。

    我們從小學(xué)習(xí)馬列主義,唯物主義哲學(xué)思想根深蒂固地盤踞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袋里,什么事兒都要從物質(zhì)的角度去理解,“物質(zhì)決定意識”成了思想基礎(chǔ)。要我們?nèi)ダ斫夥饘W(xué)理論,確實困難,需要經(jīng)過換血洗髓的功夫。

    有一位高人,在閱讀過我的一些文章后,就看出我這種人不可能頓悟,指點我從理入;這也符合達摩祖師對二祖指點的“二入四行”的路徑之一,也就是要借助佛教教義來領(lǐng)悟禪宗宗旨;他推薦我去讀《宗鏡錄》。

    《宗鏡錄》一百卷,確實精彩,我看到的卻只是辭藻華麗,概念紛呈。如果真能全書讀完讀透,不光佛理理解透徹,還可以文思大進。但其中種種名詞,若不能深刻領(lǐng)悟,則無法入其堂奧;如所謂一法二空、三乘四諦、五蘊六入、七慢八識、九義十門,乃至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助道之門、五十二位修行之路;直看得我眼花繚亂,頭皮發(fā)麻。

    看不下去,就去找源頭,《瑜伽師地論》就是這些概念的主要來處??墒恰惰べ煹卣摗芬彩且话倬?,比《宗鏡錄》還要艱澀難懂,是印度無著菩薩所作,唐玄奘法師所譯,講了瑜伽行者修行的十七種次第境界(地),共六百六十種法;梵語加上古文,不可卒讀。據(jù)說以前寺廟里高僧要講完這部經(jīng)典,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

    無著菩薩的弟弟世親菩薩,大概是覺得這《瑜伽師地論》不是一般人可以讀得了的,就做了一個簡略版本,叫《大乘百法明門論》,也是唐玄奘所譯。他把十七地六百六十種法,簡化為五位百法,便于初學(xué)者明理入門。

    《大乘百法明門論》原著非常短小精悍,只有一頁紙的篇幅,六百多字。此論可作為學(xué)佛之人的小手抄,便于攜帶誦習(xí)。這五位百法,只是列出名稱,并沒有詳細解釋;后代有不少高僧大德注解闡發(fā),以明朝蕅益法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最為著名;當(dāng)代有不少法師解讀此文,可以找到不少視頻資料,對于學(xué)習(xí)入門很有幫助。

    說到佛學(xué)邏輯體系最縝密,讓我想起了著名歌手刀郎的著名單曲《羅剎海市》里提到的一個哲學(xué)家維特根斯坦,他著了一本《邏輯哲學(xué)論》,用這本書講了一句話——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對于不能談?wù)摰臇|西必須保持沉默;或者更簡單地——語言即世界。

    對于他的這部大著內(nèi)容,我保持沉默;這本書的形式和體例卻給了我一些啟發(fā)。我試著用《邏輯哲學(xué)論》的體例,做了一篇《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學(xué)習(xí)筆記,感覺記憶和理解起來輕松了不少。

    附件一:《大乘百法明門論》學(xué)習(xí)筆記(譯注)

    體例:

    ①第一級編號分成兩種:A. 0-6為原著分段,0為總論,1-5為“五位”的順次,6解釋“無我”;B. 001-100為百法編號。

    ②第二級編號也分成兩種:A. 0為開始的屬于解釋類;B. 數(shù)字1-n開始的屬于分類類。

    0  前言

    0.1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yīng)故,二所現(xiàn)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0.10 以上是原文,只是加上了句讀;這里需要解釋的只有粗體部分的五句偈。

    0.101 一切最勝故心法是認知與造業(yè)的核心,猶如主人,統(tǒng)攝一切心理活動,故為最勝。

    0.102 與此相應(yīng)故心所依附于心法而生,與心法相應(yīng)(同時生起、所緣一致),如貪伴隨意識產(chǎn)生。

    0.103 二所現(xiàn)影故 指心法與心所,色法是二者作用的影像(所緣對象)。

    0.104 三位差別故三位 指心法、心所、色法,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三者的差別相(抽象概念)。

    0.105 四所顯示故 指前四類法(心法、心所、色法、心不相應(yīng)行法),無為法通過觀照前四法的無常、無我 而彰顯。

    心法,是一切起源。心法包含八識。“萬法唯識”—— 一切現(xiàn)象皆由八識的活動所變現(xiàn),若能破除 “我執(zhí)”、“法執(zhí)”,轉(zhuǎn)八識為 “四智”,則可脫離輪回,證得解脫。

    1.0 “四智” 指的是通過修行轉(zhuǎn)識成智后獲得的四種智慧,是大乘佛教唯識學(xué)派的核心概念之一。

    1.01 大圓鏡智,由第八識(阿賴耶識)轉(zhuǎn)染成凈而來,如大圓鏡般圓滿光明,能映現(xiàn)萬法實相,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質(zhì)而無分別。

    1.02 平等性智,由第七識(末那識)轉(zhuǎn)染成凈而來,破除“我執(zhí)” 與 “法執(zhí)”,體悟自他平等、萬法一體的真理,生起慈悲與平等心。

    1.03 妙觀察智,由第六識(意識)轉(zhuǎn)染成凈而來,能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地分辨一切現(xiàn)象,智慧圓明,自在說法度生。

    1.04 成所作智,由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轉(zhuǎn)染成凈而來,能以智慧力成就自利利他的事業(yè),隨緣度化眾生,圓滿種種善行。

    001 眼識,了別色境(顏色、形狀等視覺對象)。僅能感知表面現(xiàn)象,無法辨別本質(zhì)(如“見花而不知花名”)。

    002 耳識,了別聲境(聲音的高低、粗細、類別等)。它被動接收聲波,不主動選擇對象(如“聞聲響而不知來源”)。

    003 鼻識,了別香境(香氣、臭氣等氣味)。隨處感知。

    004 舌識,了別味境(酸、甜、苦、辣等味覺)。它需與食物直接接觸才能產(chǎn)生作用。

    005 身識,了別觸境(冷、熱、軟、硬、痛癢等身體觸覺)。它涵蓋全身皮膚及肌肉等的感知。

    005.01 以上五識,皆依托各自的生理器官(眼根、耳根等),分別對應(yīng)色、聲、香、味、觸五種外境,形成直接的感官認知。即所謂“依根緣境”。

    005.02 以上五識,皆僅對當(dāng)前境物產(chǎn)生直覺認知,不涉及回憶、判斷等思維活動,是直接如實的感知。即所謂“具現(xiàn)量性”。

    005.03 以上五識,皆需依賴第六意識的引導(dǎo),自身不具備分析、推理能力。即所謂“無分別性。”

    006 意識。它整合前五識的感官信息,形成整體認知(如“見花、聞香、觸葉,知為'玫瑰’”);具備分析、判斷、推理、記憶、想象等功能,是日常心理活動的核心;不僅緣取當(dāng)前外境,還能緣取過去、未來境(如回憶往事、規(guī)劃未來);可生起善、惡、無記(中性)等各種心念,是造業(yè)的主要驅(qū)動者。

    006.1 五俱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輔助其認知(如看電影時,眼識見畫面,意識同步理解劇情)。

    006.2  獨散意識:不依賴前五識,獨立運作(如閉目冥想、空想)。

    007 末那識,即意根。它連接前六識與第八識,將前六識的造業(yè)活動轉(zhuǎn)化為種子 存入阿賴耶識;持續(xù)不斷地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自我”為對象,產(chǎn)生我執(zhí)(執(zhí)著于 的存在);我執(zhí) 生起貪、嗔、癡等煩惱,是眾生流轉(zhuǎn)生死的根本動因之一。

    007.01 末那識對人的認知產(chǎn)生關(guān)鍵性影響:若無末那識的我執(zhí),則無法生起自我感,但也正因如此,眾生陷入 非我 的對立,造業(yè)受苦。

    008 阿賴耶識,即藏識,種子識。它如同倉庫,儲存一切善惡業(yè)的種子(潛在能量),種子遇緣則生起現(xiàn)行(現(xiàn)實果報);依前世業(yè)力成熟,感得今生的果報(如投胎為人或畜生),故稱異熟果”;是前七識的根本依托,無始以來恒常存在,直至成佛時才轉(zhuǎn)染成凈(轉(zhuǎn)為大圓鏡智)。

    008.0 阿賴耶識具有三重涵義。

    008.01 能藏:自身能藏種子;即倉儲功能;

    008.02 所藏:為前七識所熏習(xí),接受新種子;即包含不斷增加的倉儲內(nèi)容;

    008.03 執(zhí)藏:其自身被末那識執(zhí)為自我,形成我執(zhí) 基礎(chǔ);只有通過不斷地修行熏習(xí),或者豁然開朗,才能把所藏轉(zhuǎn)化成般若智,了達我法二空,開悟成佛。

    心所有法,簡稱“心所”,與心法相應(yīng),指依 “心王”(即八識)而生起,伴隨心王活動并為其所屬的心理活動或精神現(xiàn)象。

    2.0  唯識學(xué)對心所法有詳細分類,旨在幫助修行者認知學(xué)習(xí)。

    2.01 認識心理規(guī)律,即通過觀察心所的生滅,覺察煩惱根源(如貪、嗔、癡)。

    2.02 斷惡修善,以善心所(如信、精進、無貪)對治煩惱心所(如貪、嗔、慢)。

    2.03 證得解脫,通過禪定(定、慧)與觀照,止息心所的染污活動,契入“心王” 本自清凈的本質(zhì)。

    2.1 :普遍伴隨一切心王活動生起的心理作用,具有“遍一切心、遍一切地(三界九地)、遍一切時” 的特性。

    2.10 對三界九地的解釋。

    2.101 欲界,①五趣雜居地,具食欲、淫欲等粗重?zé)?,眾生雜居。

    2.102 色界,②離生喜樂地、③定生喜樂地、④離喜妙樂地、⑤舍念清凈地,以禪定離欲,有色身與物質(zhì),但無粗欲。

    2.103 無色界,⑥空無邊處地、⑦識無邊處地、⑧無所有處地、⑨非想非非想處地,無物質(zhì)色身,純以心識禪定存在。

    009 作意:警覺心王,使其轉(zhuǎn)向所緣對象,如“喚醒” 意識關(guān)注外境。

    010 發(fā)):心王與境、根(感官)接觸時產(chǎn)生的直接作用,是感知的初始階段。

    011 :對所緣境產(chǎn)生苦、樂、舍(不苦不樂)的情感體驗。

    012 :對境相進行取相、安立名言(概念化),如識別“這是花”“那是樹”。

    013 :推動心王造作善惡業(yè)的心理動力,如決定“行善” 或 “造惡” 的意志作用。

    2.2 別境:針對特定境界生起的心理作用,非普遍存在,需待特定條件觸發(fā)。

    014 :對所樂境的希求心,如渴望成就事業(yè)、追求真理等(非僅指貪欲)。

    015 勝解:對所緣境產(chǎn)生明確、堅定的認知(如確認“地球是圓的”),不可動搖。

    016 念:記憶、憶持過去經(jīng)歷的境相,如回憶昨日之事。

    017 :專注一境、心不散亂的狀態(tài),如禪定中凝心于所緣對象。

    018 :依正理對境相進行抉擇、判斷的智慧(如區(qū)分善惡、辨別因果)。

    2.3 善有又叫善心所,能帶來善果、契合解脫之道的心理活動,是修行的核心依憑。

    019 :對佛法、因果、圣賢的清凈信心,如堅信“善惡有報”。

    020 精進:勇猛修善斷惡,不懈怠的努力狀態(tài)(非盲目勤奮,需與智慧相應(yīng))。

    021 :因自身過失而內(nèi)心羞恥(對己),如做錯事后自覺愧疚。

    022 :因自身過失而畏懼輿論批評(對他),如害怕被他人指責(zé)。

    023 貪:對財物、名利等不貪著,遠離占有欲,如布施時的清凈心。

    024 嗔:對逆境不生嗔恨,寬容慈悲,如面對辱罵時的忍辱心。

    025 無癡:明了因果、無常等真理,遠離愚癡,如以智慧觀照世間虛幻。

    026 輕安:身心輕快安寧的狀態(tài)(修禪得定的覺受),如坐禪后內(nèi)心的澄明愉悅。

    027 不放逸:精進修行、防護心念不造惡業(yè),如時刻警惕貪心生起。

    028 :心住平等,不執(zhí)著于苦樂、愛憎等對立境界,如“寵辱不驚” 的心態(tài)。

    029 不害:慈悲為懷,不傷害眾生,如愛護生命、止息暴力的存心。

    2.3 煩惱:根本煩惱,能擾亂心智、造作諸業(yè),是輪回痛苦的根源。

    030 貪:對五欲(財、色、名、食、睡)及自身的執(zhí)著貪愛,如沉迷享樂、貪戀名利。

    031 嗔:對逆境生起憤怒、怨恨,如被批評時的嗔怒、嫉妒他人成就。

    032 :傲慢自大,輕視他人(如恃才傲物),或因比較而生起的優(yōu)越感。

    033 無明:愚癡無知,不明因果、無常、無我等真理,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034 :對佛法、因果等真理猶豫不決,如懷疑“輪回是否存在”。

    035 不正見:違背正理的錯誤認知(如否認因果、斷滅論),如認為“作惡無報”。

    2.4 隨煩惱:依附于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次級煩惱,種類繁多,擾亂心性更甚。

    036 忿:因小事突然生怒(如被插隊時的急躁)。

    037 :對逆境久久懷恨(如長期記仇)。

    038 :忿恨加劇,顯現(xiàn)為暴力行為或惡語(如暴怒打人)。

    039 :隱瞞自身過失(如做錯事不敢承認)。

    040 :以欺騙手段獲取利益(如說謊騙人)。

    041 :阿諛奉承、曲意逢迎(如討好上位者以謀私利)。

    042 ?:因自身優(yōu)勢(如美貌、財富)而生起的驕縱自滿。

    043 :故意傷害他人(如嫉妒心驅(qū)使下的陷害)。

    044 :嫉妒他人的成就或福報(如見人富貴而心懷不滿)。

    045 :吝嗇財物或知識,不愿分享(如守財奴、藏私不傳)

    046 無慚:做惡事不知羞恥(對己無約束)。

    047 無愧:做惡事不畏輿論(對他無顧忌)。

    048 不信:對善法、因果等心生邪見(如否定修行意義)。

    049 懈怠:懶惰退失,不修善法(如拖延修行)。

    050 放逸:放縱心念造惡,不防護過失(如縱欲無度)。

    051 惛沉:心昏沉、身體沉重,缺乏清醒覺察(如昏庸度日)。

    052 掉舉:心浮氣躁、思緒紛飛(如坐立不安、雜念不斷)。

    053 念:忘失正念,沉迷染境(如修行時忘記觀照無常)。

    054 不正知:對自身行為缺乏正確覺察(如明知故犯)。

    055 散亂:心不專注,馳散于多境(如注意力無法集中)。

    2.5 不定心所:性質(zhì)不確定(可善、可惡、可無記),需依具體情境判斷。

    056 睡眠:心識昏昧、身不自在的狀態(tài)(非僅指生理睡眠,亦指精神昏沉)。

    057 惡作:對已造之業(yè)心生懊悔(做善事后悔為“惡”,做惡事后悔為 “善”)。

    058 :粗略推究、思考境相(如初步分析問題)。

    059 :細致深入地推究境相(如深入鉆研道理),是“尋” 的進一步發(fā)展。

    色法,并非單純指“顏色” 或 “物質(zhì)”,而是指一切“由心識變現(xiàn)、具有質(zhì)礙性(占據(jù)空間、相互阻礙)” 的現(xiàn)象,有物性

    3.01 前五根,又稱“凈色根”,指內(nèi)在的微細神經(jīng)感知系統(tǒng)(非肉眼可見的生理器官),是前五識(眼識等)生起的物質(zhì)基礎(chǔ)。

    3.02 前五境:即色、聲、香、味、觸,為前五識所緣的外境對象,是心識變現(xiàn)的“相分”(認知對象)。

    3.1 五根。感知世界的器官,即眼、耳、鼻、舌、身。

    060 眼,即眼根:司視覺,對應(yīng)視網(wǎng)膜及視覺神經(jīng)功能。

    061 耳根:司聽覺,對應(yīng)耳蝸及聽覺神經(jīng)功能。

    062 鼻根:司嗅覺,對應(yīng)鼻腔黏膜及嗅覺細胞。

    063 ,舌根:司味覺,對應(yīng)舌面味蕾及味覺神經(jīng)。

    064 身,指身根:司觸覺,對應(yīng)全身皮膚及神經(jīng)末梢。

    3.2 五境,也叫五塵。是指被五根感覺到的外部世界。

    065 ,眼識所對境,非真實物質(zhì),而是心識投射的影像。

    065.1 顯色:青、黃、赤、白等基本顏色,及明、暗、光、影等。

    065.2 形色:長、短、方、圓、高、下等形狀。

    065.3 表色:動、靜、屈、伸等動作所顯(如“行、住、坐、臥”)。

    066 ,耳識的直接對象,生滅無常。

    066.1 可意聲:悅耳之聲(如音樂、贊語)。

    066.2 不可意聲:刺耳之聲(如噪音、罵聲)。

    066.3 俱相違聲:中性聲音(如普通對話)。

    067 ,鼻識所緣,與情緒記憶緊密關(guān)聯(lián)。

    067.1 好香:令人愉悅的氣味(如檀香、花香)。

    067.2 惡香:令人不適的氣味(如腐臭、異味)。

    067.3 俱生香:自然散發(fā)的氣味(如果實本身的香氣)。

    068 ,需與舌根接觸才能被感知,屬舌識所對境。

    068.1 酸、甜、苦、辣、咸、淡等基本味覺,及混合味(如酸甜)。

    069 ,身識的直接對象,體現(xiàn)物質(zhì)的質(zhì)礙性。

    069.1 能造觸:地(堅性)、水(濕性)、火(暖性)、風(fēng)(動性)四大種。

    069.2 所造觸:滑、澀、輕、重、冷、熱、軟、硬等具體觸覺。

    3.3 法處所攝色

    070 法處所攝色,第六意識(意識)所緣的非感官直接感知的色法,需通過思維間接認知,故稱“法境”。非前五識所緣,唯意識通過 “假立”(概念建構(gòu))認知。本質(zhì)是 “無質(zhì)礙色”,無實際物質(zhì)性,僅為心識的分位假相。

    070.1 極略色:分析物質(zhì)至最小單位(如極微)時所想象的色,類似哲學(xué)上的原子 概念。

    070.2 極迥色:分析空間至最遠處(如虛空”“明點)時所假立的色,屬抽象概念。

    070.3 受所引色:由戒律所引發(fā)的無表色(如無作戒體),指持戒的潛在道德力量,非物質(zhì)形態(tài)。

    070.4 遍計所起色:意識通過想象虛構(gòu)的色(如龜毛、兔角、空中花),本質(zhì)是虛妄分別。

    070.5 定所生色:禪定中由心力變現(xiàn)的色境(如觀想的佛菩薩形象、光明),屬修證體驗。

    心不相應(yīng)行法,指既非物質(zhì)(色法)、亦非心法或心所法,而是依托于色、心、心所諸法的分位假立之法,即通過分別心假立的概念、屬性或狀態(tài),并非獨立存在的實體。

    4.01 假立性:所有心不相應(yīng)行法皆非獨立實有,而是依托色法、心法、心所法的作用或關(guān)系,由思維分別假立的概念。

    4.02 相對性:諸法成對出現(xiàn)(如“生” 與 “滅”、“和合” 與 “不和合”),互為依存,體現(xiàn)佛教 “相待緣起” 的辯證思維。

    4.03 工具性:此類法是佛教為分析現(xiàn)象、引導(dǎo)修行而施設(shè)的方便概念,最終需超越名相,契入離言法性(如真如、涅槃)。

    071 獲得),指眾生通過修行或業(yè)力,獲得某種法(如戒律、禪定、智慧等)的關(guān)聯(lián)狀態(tài),或?qū)δ撤ǖ膶儆行浴?/span>

    071.01 非實有,僅是依心、心所、色法的作用而假立的獲得性 概念。例如:持戒者得戒體,并非獲得一個實體,而是心行與戒法相應(yīng)的狀態(tài)。

    071.02 分為有漏得(如世間善惡業(yè)的關(guān)聯(lián))與無漏得(如圣者證得涅槃的境界)。

    072 命根壽命),依托于阿賴耶識中的業(yè)力種子,維持一期生命(從生到死)相續(xù)的假立概念,即壽命的持續(xù)力。

    072.01 非獨立實體,而是業(yè)力成熟后,心識與色身(五蘊)相續(xù)的分位假立。例如:壽命長短由過去業(yè)力決定,命根僅是這一過程的假施設(shè)名。

    072.02 暖(體溫)、識(心識) 合稱為三事,共同維持生命存在。

    073 眾同分(眾生類別),指同一類眾生(如人類、畜生、天人等)共有的相似性,包括種性、外形、習(xí)性、業(yè)報等共性。

    074 異生性(凡夫性)指眾生未斷見惑(迷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根本煩惱),仍處于凡夫狀態(tài)的屬性,又稱異類生性。

    075 無想定(無想天定)外道所修的一種禪定,以滅除前六識(想心所)為目標(biāo),感得無想天(色界第四禪的一種)的果報,壽五百劫。

    076 滅盡定滅受想定),圣者(阿羅漢、菩薩)所修的深定,滅除前六識及末那識的染污分,唯留阿賴耶識自住,又稱無心定

    077 無想報(無想天果報),修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生于無想天,五百劫中前六識滅盡,如石田草莽,命終后隨余業(yè)墮入輪回。

    078 名身(名詞概念),以語言文字符號(名)表達事物的自性(如”“ 等名詞),單個名詞稱,多個名詞組合稱名身

    079 句身(語句結(jié)構(gòu)),由名身組合而成,表達完整意義的語句(如諸行無常),單個語句稱,多個語句稱句身。

    080 文身(文字符號)構(gòu)成名身、句身的基本文字符號(如漢字的”“ 等),單個符號稱,多個符號稱文身

    081 生(生起),諸法(色、心等)在因緣和合時,從未生 轉(zhuǎn)為已生 的狀態(tài),即現(xiàn)象的現(xiàn)起。

    082 老(變異)諸法生起后,逐漸衰變的過程,如色身衰老、心念變遷等。

    083 住(持續(xù)),諸法生起后,暫時穩(wěn)定存在的狀態(tài),如生命的存續(xù)、心念的相續(xù)。

    084 無常(滅壞)諸法生起后,終歸滅壞的必然性,即壞滅相,如生命終結(jié)、物質(zhì)消散。

    085 流轉(zhuǎn)(輪回),眾生由惑(煩惱)造業(yè),因業(yè)感果,在六道中生死相續(xù)、循環(huán)不止的狀態(tài)。

    086 定異(因果差別),因果法則的確定性與差異性,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絲毫不亂。

    087 相應(yīng)(因果相符),諸法之間的相互依存、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心法與心所法的相應(yīng)(同時生起、所緣一致),或因果的相應(yīng)(如布施得財富)。

    088 勢速(速度)諸法生滅流轉(zhuǎn)的速度,如心念的迅速變遷、物質(zhì)的運動速率。

    089 次第(順序),諸法生起或運作的先后秩序,如四季更替、心念的前后相續(xù)。

    090 時(時間),以諸法的生滅相續(xù)為基礎(chǔ),假立的先后、長短、過去未來現(xiàn)在等時間概念。時間如夢如幻,如《金剛經(jīng)》云: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091 方(空間),以諸法的形質(zhì)差異為基礎(chǔ),假立的方位、處所概念,如東西南北、上下高低。

    092 數(shù)(數(shù)目),對事物數(shù)量的計量概念,如一二三四、百千萬億等。

    093 和合性(因緣和合)諸法由因緣聚合而形成現(xiàn)象的特性,如色法由四大和合,心法由根塵識和合。

    094 合性(因緣離散),和合性 相對,指諸法因緣離散、無法形成現(xiàn)象的狀態(tài),如種子缺水不發(fā)芽,心識離根塵不生起。

    無為法,是不依賴因緣和合而生起、無生滅變化、恒常不變之法;是超越世俗世界的存在,是真實、究竟、清凈的。

    095 虛空無為,指猶如虛空般的無為法,第六意識中,顯出清境世界;以無礙 為性,體現(xiàn)空間的無質(zhì)礙、不可見、遍一切處的特性。

    096 擇滅無為通過智慧的抉擇(修行斷惑)而證得的無為法,聲聞乘中,證悟空性(我空),永斷煩惱。聲聞乘通過四圣諦 觀,斷盡貪、嗔、癡等煩惱,證得擇滅涅槃。

    097 非擇滅無為,非由智慧抉擇斷惑,而是因緣缺不生 自然顯現(xiàn)的無為法。菩薩乘境界。阿賴耶識,真妄和合,由于聽聞納受如來清凈法教,真的無為自然顯現(xiàn)。即某一現(xiàn)象因缺乏生起的條件而永遠不生,其不生之性 即為非擇滅無為。如兔角”“龜毛 等本無之法,因無生起的因緣,其空無 之性即是非擇滅無為。

    098 不動滅無為,指色界第四禪天(舍念清凈地)的境界,因脫離苦受”“樂受 的擾動,心得不動,故稱不動滅無為。

    099 想受滅無為指通過修行進入滅盡定(想受滅盡定)時,心與心所(想、受等精神活動)暫時止息的狀態(tài),假立為無為法。

    100 真如無為,真如 即一切法的真實本性,離言絕相,不生不滅,是諸法的法性”“實相,為六無為法的核心。

    100.0 由此可以去體悟《金剛經(jīng)》的核心思想。

    100.01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dāng)作如是觀。”

    100.02  “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00.03  “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span>

    無我,“無我”(Anatt?。┦呛诵乃枷胫唬荚谄瞥娚鷮?“自我” 及 “法” 的執(zhí)著。通常分為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合稱 “二無我”。

    6.1 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補特伽羅Pudgala,梵語音譯,意為數(shù)取趣有情;指凡夫因執(zhí)著自我 而不斷在生死中輪回的主體。無我”,指不存在恒常、獨立、主宰性的自我 實體。

    6.2 法無我Dharma,泛指一切現(xiàn)象(包括物質(zhì)、精神、概念等),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涅槃、真如等抽象概念;“法無我”是說一切法皆無恒常、獨立的自性,僅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如同幻夢、陽焰(海市蜃樓),本無實性。

    附件二:《大乘百法明門論》(原文)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天親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五者無為法。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yīng)故,二所現(xiàn)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徧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徧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六無、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舍、十一不害。四煩惱六者,一、二、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yīng)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zhuǎn)、十六定異、十七相應(yīng)、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shù)、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合性。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国精品人妻无码一区免费视频电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性欧美老人牲交XXXXX视频|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成年福利片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无砖专区2020狼|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精品|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亚洲岛国成人免费av|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高清69式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视频色欧WWW| 一本色道久久东京热| 偷炮少妇宾馆半推半就激情|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一道本AV免费不卡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天|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成熟妇女性视频电影|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色欲国产精品一区成人精品| 午夜无码大尺度福利视频| 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116美女极品a级毛片|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乱码视频午夜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