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讀《大秦帝國》,讀《大手印淺釋》。一本是歷史,一本是明理修行。老子說:執古之道,以欲今之用;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主張“執古御今”,認識歷史規律“如因果循環”,可解釋現實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商鞅變法促使國家走向統一,六國合縱封鎖秦國,關閉通商,禁止鐵器等稀有商品交易。秦國丞相張儀用連橫對之。這和現在的國際形勢相似,西方合縱封鎖我們,提高關稅,禁止芯片。所有的對策在歷史中都已經存在。背道而行的,最終都會失敗。秦國能統一,中國一定會走出封堵。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秦國占領了魏國的城池,第一條法令就是10年不用秦法,這是2000多年前的一國兩制。世界沒有新鮮事,5000年的歷史已寫盡。 朝代在更替,人的一生都在因果循環里。執著自己的功,大概率沒有善終。老子的: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是空穴來風。老子是那個時代的人,周朝的守藏史,就是現在的圖書管理員。但是過去的書是竹簡,普通老百姓沒有機會閱讀。老子利用便利條件,讀盡周朝所有書籍,總結出5000字的道德經。 只知不行不是真知道。你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才是得道。可能很多人覺得,道德經只是針對管理,統治服務的。其實道德經可以用在人生的任何方面。 比如家庭教育,你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對他有了期待,當沒有滿足期待的時候,父母被嗔念掌控了,有了批評,責罵。你認為是愛。如果是愛,怎么會有批評,責罵。愛和批評,責罵不能共存。父母用了一種讓孩子無法擺脫的教育束縛了他們。 讀再多的關于教育的書。沒有做到“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都是無效的學習,這一句話概括了家庭教育的全部。老子告訴你: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當不用自己的傾向教育孩子,孩子就不會叛逆。記得一個心理學家說過:孩子是天使,但我們不是上帝,我們只是天使的守護者。300年前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孩子是我們所生,但不屬于我們。我們只能給予是我們的愛,而不是思想。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道不分國界,是相通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文字。 你想把道理變成智慧,離不開《大手印淺釋》里的見、定、行。元音老人說:修法先要見地正。因正果始正,因不正,果必遭迂曲。見地是修法開始的因地,所以必須端正。 知道了見地,也就知道什么是戒。見地來自什么?見地來自書籍,明師。不是你的認為,你的覺得。你的認為,覺得是認知。正是這些認知讓你陷入無明。 由見入定,定在一念,不是死定,也不是壓抑。你也壓不住,抑不住。念頭就像彈簧越壓反彈力越大。由定入慧。臥輪禪師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鏡心不起來,菩提日日長”。伎倆是見地,斷百思想是定,對鏡心不起是行,有了菩提也就達到了無無明盡。 讀史是知見地,大手印是行。結合起來就是學習的閉環。當有了智慧,也就能把老子的“行不言之教”用于家庭教育,用于生活。由迷轉悟,由煩惱轉菩提。都是念,只是妄和明的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