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基本上所有孩子都不會去想,除了家庭中有人有這個意識,這件事就是:
因為所有的教學計劃都不是孩子能決定的,都是老師,或者說學校決定的。 但問題是學校不需要對每個孩子負責,學校是對這個集體負責。 學校的目的是求穩,而非合適。 因為沒規劃,出問題最典型的年紀往往出現在:高一 很多孩子高一的時候都是抱著初中的心態,覺得任務量不重,到后面我努力趕一下肯定能趕上的,可實際是:
尤其是數學和物理,前面基礎沒打好,后面有的是苦可以吃。 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從初中開始聊聊,怎么把初高中六年的宏觀規劃做好。 1、在初中,聰明的孩子會把這兩門狠狠拿下!比起高中,初中的知識量真的不多,如果學習能力正常,家庭環境好,孩子在初中會感覺很愜意,因為確實不需要像高中那樣“拼命”。 初中最可怕的是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 一個沒處理好,孩子就鬧情緒,然后成績就直接往下掉。 可是說一句得罪人的話,其實這絕大多數都是家庭因素造成的。 我們看到的中考分流,看上去是把孩子篩下去,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把某些家庭也分層。 這里的意思不是說把物質條件不好的家庭篩下去,而是讓家庭教育和孩子本身天賦不一樣的孩子走另一條路。 這不是不負責,這是某種意義上是更加負責的。 情緒問題如果能穩住,在初中的時候在學科上的規劃有兩個重點:
數理化這三門,很需要理解,懂了就懂了,不懂就不懂。 所以孩子如果在初期學得好,后面學得就會越來越有自信,滾雪球的優勢就會形成。 這里的關鍵是:不懂時,習慣集中精力去搞懂。 也就是上篇文章說的:脈沖策略。 語文和英語,如果想要集中提高,要花的時間更長,但是這兩門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
如果是數理化,你初中如果去學高中的就會影響本身的學習。但如果是語文和英語,你初中學高中的,不但不會影響,還會讓你把這兩門的優勢牢牢地鞏固。 如果會規劃的孩子,初中就可以去打好每天語文和英語學習的基本功,直接學高中內容,這樣到了高中就能省下大把時間。 很多沖擊清北或者名校的孩子,都會采用這種策略,而且實施起來真的不會太累,到了高中還會更輕松。 2、在高中,一進來就要全力以赴!我看過很多高中學生的例子,每個高中孩子的壓力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到了高三。 所以,為了不讓高三的壓力過大,正確的方法是:
《學習的邏輯》一書里作則就直接挑明了:
在這里我發現家長經常會傳遞一種看法:
這種先苦后甜的觀點,我個人感覺會很消磨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我聽樊登老師講過一個故事,他家的孩子有次考試考了滿分,老人問孩子想要什么獎勵,孩子說:
這種感覺才是對的。 我做這件事本身就是獎勵。 很多家長看到這會說:這也太難了,不切實際。 但事實就是:只有開始傳遞對的觀念,孩子才會往這個方向走。 說回學習規劃,我比較看好的節奏是: 1、孩子最好在初三的暑假,開始學習以我為主 很多孩子會選擇報輔導班,如果上輔導班也很好,就是要在上的過程引導孩子產生:
不是老師說什么我就做什么,而是我可以判斷自己要什么。 這個時候包括怎么學課本,怎么規劃難點,怎么聽課會更好,怎么用好輔導資料。 2、數理化,高一開始狠狠打基礎 如果初三的暑假沒學過數理化,基本上高一就會抓瞎。 純粹就是因為內容太多了。 而且數理化的邏輯性有很強,一節課沒搞懂,后面的可也會受影響。 這就出現了很多孩子數理化擺爛,只能學文科的現象。 比較實際的方式就是:
3、語文作文,練習審題立意 語文的作文很多學生都不知道怎么練,有一個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
這三步可以反復循環,然后什么時候想寫作文了,就可以根據思路寫一篇。 3、高三的三輪復習是干嘛的?高三的一輪復習經常被誤解,覺得一輪復習可以用來搞懂以前沒學懂的。 哎,這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如果以前沒搞懂,過了這么久忘得都差不多了。 而且,就算是以前把難題搞懂了,也會遺忘吧。 所以如果是漏洞太多,一輪復習是補不起來的。 一輪復習一是為了是整體復習,二是查漏補缺,但你不能是個篩子,哪里都漏,那就搞不定了。 二輪復習一般為專題復習,主要集中講解重點知識點和題型,圍繞一些關鍵題型做突破。 三輪復習則是穩住手感。 很多孩子因為不知道整體規劃,所以在一開始路就走歪了,到后面就是想補也補不動。 最后的話當然,這些規劃都是理想中的狀態,每個孩子的情況又都不同,上面的內容,就是給做一個參考啦。 這是不器L日更寫作的第『1011』篇,希望能對你和孩子有所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