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習書法的朋友而言,臨摹米芾的字是直入晉唐、積累筆法的“捷徑”,這是因為米芾無所不臨,而且能將前輩們的字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他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span> ![]() 米芾早年、中年的字還略帶拘謹,晚年終于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下筆便能隨心所欲不逾矩。臨摹這一時期的米字,不僅可以學到豐富多變的用筆技巧,而且還不會陷入其中,無法出帖。 ![]() 米芾傳世作品較多,而《舞鶴賦》是他一生的“收官之作”。此作寫于他56歲時,是奉宋徽宗敕命所寫,完成不久便離開人世,因此《舞鶴賦》也可以說是米芾的“絕筆書”。此作全卷縱約25厘米、橫達到了798厘米,洋洋灑灑98行、總計450余字,字徑大小不一,小的約4厘米,大的足有10厘米。 ![]() 全篇縱筆如飛,大開大合,筆力深沉,墨色濃淡對比明顯,每一個字都如同在舞蹈。啟功先生曾感慨能看到米芾的《舞鶴賦》《研山銘》:“飽了眼福,能多看幾眼是幾眼,真是沒有白活啊”! ![]() 《舞鶴賦》完成后便被摹刻拓印,后來原作已失,幸有初拓本存世,先后藏于紹興內府、真德秀、賈似道、元內府、項元汴、清內府中,清亡后流落民間,現藏于臺北故宮。忽必烈極愛此帖,曾贊其“空前絕后”,柯九思將這四個字寫于卷首,它也成了書法史上唯一一部享有此盛譽的作品。 ![]() 此作行筆時提按驟變,有的筆畫輕提如“游絲”,有的則收筆重按如“墜石”,爽利勁挺。轉折處方圓兼施,剛柔相濟間見八面出鋒的掌控。結字欹側險絕,如“天”字兩橫左低右高;“清”字三點水呈弧形排列,右部上緊下松。全卷章法疏密有致,錯落揖讓。 ![]() 《舞鶴賦》價值在于:筆法上示范了側鋒、中鋒并用的技巧,以及提按、頓挫、輕重的拿捏和把控;結字示范了如何險中求穩、穩中求變,如何增加字跡的立體感和動勢。米芾的“刷字”是在規矩與狂放之間達成平衡,較王羲之的“中正平和”,更增加筆法變化的可能性,相較于唐人書的規矩,又多了幾分意趣。 ![]() 以此作為師,仔細臨摹吃透每個字的筆法、結字,不僅能夠提升腕力、筆力的靈活度,還能糾正字跡呆板匠氣的弊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