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盞燈青少年讀物推薦 NAZHANDENG 《蒙求譯讀》連載(三) ![]() 《蒙求》選取《論語》《孟子》《三國志》《世說新語》等經籍、名著中的軼事典故編成四言韻語,一句一人一事,偶有兩句兩人一事。作者將發生在某個人物身上的相關典故、成語為讀者一一呈現。《蒙求譯讀》連載系列每期將更新三個人物的典故、軼事,配合張鳳霞教授生動有趣的播講,帶領讀者領略古人風采、體會經典文化魅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今 日 內 容 ![]() ![]() / / / NAZHANDENG ![]() 謝安 政治家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王儉(見“王儉墜車”)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張舜徽(1911 年-1992 年,湖南沅江縣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中國第一位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謝安,是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謝安高潔說的是謝安從年輕的時候就志向高潔,淡泊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進京為官,他都不為高官厚祿所誘惑,多次辭謝,直到四十多歲才出仕為官。 ——《晉書·謝安傳》 ![]() 東山再起 ![]() 謝安在出仕為官之前居住在會稽東山,經常和王羲之(見“逸少傾寫”)等人游覽山水,吟詩談文。那個時候已經很有名望,大家也都認為他是個很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意思是,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等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 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而把他隱居的志向與想法稱為“東山之志”。 ——《晉書·謝安傳》 新會蒲葵 謝安不僅人品高潔,長得還非常俊雅,風度翩翩。可以說是那個朝代的偶像級明星,也因為這種明星效應,還讓他的一位窮老鄉發了筆不小的財。謝安的窮老鄉原先是個縣令,后來被免了官,連回家的盤纏都不夠。謝安有心贈他些盤纏,但又怕傷了他的面子。于是就問他有什么能換錢的東西。這個窮老鄉說是去年生意沒做好,剩下了五萬把根本賣不出去的蒲葵扇。謝安說,那我給你推銷推銷吧。于是,他就從中隨意地拿了一把。平時跟名流們一起交談的時候,總是拿在手里。諸位名流一看謝安,發現蒲葵扇拿在手里還蠻瀟灑的,于是紛紛購買,建康城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搶購風,五萬把扇子很快傾銷一空。 這就是“新會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會蒲葵”還都是個很響亮的品牌。 ——《晉書·謝安傳》 屋下架屋 晉朝時候,有一個叫庾仲初的人寫了一篇《揚都賦》,被他人極力抬高身價,說可以與張衡(78 年-139 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見“相如題柱”]、揚雄〔見“揚雄草玄”〕、班固〔見“武仲不休”〕并稱“漢賦四大家”。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被后人譽為“木圣”)的《二京賦》以及左思(見“左思十稔”)的《三都賦》相媲美。于是人人爭相抄寫。謝安看了后卻說: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是說內容十分乏味,處處模仿別人的作品。 后來就用屋下架屋比喻機構或文章結構重疊繁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雅人深致 謝安常常和子侄們聚會,有一次他問《毛詩》里哪一句最好。侄子謝玄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安說:“'謨定命,遠猷辰告。’我覺得這一句很有雅人的深遠志趣。” 這就是成語“雅人深致”,形容人的言談舉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一往情深 謝安多才多藝,還精通音樂。他有一個朋友叫桓伊,是東晉時有名的將領。在馳騁疆場以外,還十分喜愛音樂,會作曲,擅長吹笛子。也非常愛聽別人唱歌,每當聽到優美的歌聲,他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打節拍,并不停地贊嘆。謝安見桓伊不僅音樂造詣很深,而且對音樂如此癡心,便說:“桓子野對音樂真是一往情深呀!” 這就是成語“一往情深”的來歷。現比喻對人或事物傾注了很深的感情,不能克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 ![]() / / / NAZHANDENG ![]() ![]() 王導 政治家、書法家 王導(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阿龍。瑯琊(今山東臨沂)人。東晉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 ![]() 王導先后輔佐了東晉三朝皇帝。元帝司馬睿(見“賀循儒宗”)非常器重他,把他比作蕭何(見“蕭何定律”),朝中名士大臣非常信任他,把他稱為江左管仲(見“管仲隨馬”)。他為人執政公平、忠于東晉,所以被稱為“公忠”。在面對從兄王敦(見“王敦傾室”)的判亂時,大義滅親,不與其同謀,幫助朝廷消滅了王敦。 ——《晉書·王導傳》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王敦叛亂時,王導怕受牽連,每日都率領須宗族二十余人跪在宮殿外請罪。一天正好碰上周顗(yǐ,見“周侯山嶷”)入宮,周顗,字伯仁,王導就哀求他說:“伯仁,我一家百口就托付給你了。”周顗表面上毫不睬理,入宮后卻對明帝說王導的忠誠,明帝聽從他的意見。又留周顗飲酒,周顗酒醉出宮,王導還跪在宮門前,又求周顗,周顗不說話,卻噴著酒氣說:“我要誅殺那些亂臣賊子,換取金印,掛在手肘后!”王導自以為周顗不救他,于是怨恨在心。 后來王敦征求王導意見,問周顗是給他高官還是殺掉,王導都默而不語。于是王敦就殺掉了周顗。后來王導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辭感人,殷勤切至。王導淚流滿面,悲不自勝,對他的孩子們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對這樣的良友。” 這就是成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來歷。比喻一個人雖不傷害別人,別人卻因他而受到傷害。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 ![]() ![]() / / / NAZHANDENG ![]() 匡衡 學者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山東棗莊嶧城區)人。西漢經學家,曾官至丞相。 ![]() 西漢學者匡衡小時候很喜歡讀書,卻因家貧無法上學,于是就跟一個親戚學習識字寫字。由于家里窮,買不起書,就只好借書來讀。同時,還要幫助家里做農活,只有休息時才能讀會兒書,這樣十天半個月才能讀完一本書。著急的匡衡就想,白天沒法多讀,那就晚上多讀一些。可是家里連燈油都買不起。一天晚上,默記白天的詩文時,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有鄰居家透過來的亮光,于是,匡衡就在這面墻上鑿了個洞,借著從洞中透過來的光讀書。這個故事也叫“鑿壁偷光”或“鑿壁借光”。 ——漢·劉歆《西京雜記》 ![]() ![]() 《蒙求譯讀》連載三 ![]() 本期《蒙求譯讀》更新到此結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掃碼關注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下期再見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蒙求解讀+一筆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