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就像一場"腦內(nèi)陸震"。 【藥物組成】半夏9克 陳皮9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枳實9克 竹茹9克 桑寄生15克 鉤藤15克 【功效主治】清熱熄風,鉤藤通絡(luò)。中風先兆,中風發(fā)作,復(fù)中風,中風后遺癥均可運用。 【使用方法】每日一劑,清水浸泡藥物30分鐘,煎煮沸后20分鐘。二煎共取汁300毫升,二次分服。 【加減運用】運用時,根據(jù)具體情況加減化裁。常加竹瀝水,以加重化痰濁之力。若痰迷心竅,阻于廉泉,神昏、舌強語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開竅。痰濁化熱,痰熱交阻,舌苔薄膩者,則以全瓜蔞或膽星易半夏,或少加黃芩以助清熱。眩暈則加菊花、白蒺藜以清頭目。心煩不寐,則加蓮子心、生龍牡。風痰內(nèi)阻,氣機不行,府氣不通者,合以《活法機要》的三化湯,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后,可減去方中大黃。羌活在中風初起少量短時運用,有助于熄風,之后在去大黃的同時可一并除去。大便通后,大黃可換用火麻仁以輔助大腸之傳導(dǎo)職能。若大便秘結(jié)而血壓高者,則加決明子,或?qū)Q明子研為末,與適量的蜂蜜調(diào)勻為膏,每次一匙,日服二次,一般中風先兆、中風發(fā)作、復(fù)中風均用煎劑,中風后遺癥用膏劑。俾府氣通,則風痰可去矣。肢體麻木、偏癱、舌質(zhì)暗紅,甚則夾瘀斑者,加地龍、丹參、絲瓜絡(luò)以活血化瘀通絡(luò)。黃芪切不可用,誤用則有腹脹、煩躁之弊。肝腎不足明顯者,則加女貞子、旱蓮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膩;而六味、左歸丸皆屬禁忌之例。 【典型病例】肖某,男,66歲。春分之日(1983年3月21日),自覺氣候較熱,汗出較多而脫減衣服,夜間即感背部發(fā)涼。次日晚8時左右,正坐與家人說話時,突感舌強語謇,左側(cè)口角麻木及肢體無力。第三日漸至左側(cè)肢體活動不靈活,但尚能自己行走,到××醫(yī)院就診,該醫(yī)院未明確診斷,予針刺及服中藥一劑,返家后又自服人參再造丸及牛黃上清丸各一丸、疏風活絡(luò)丸一袋,下午漸感左側(cè)肢體活動障礙,不得行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精神困倦,昏昏欲睡,遂急癥入我院。視患者面色微紅,形體肥胖,舌淡紅少津左歪,苔黃厚膩而不成片,脈左沉細微弦,右弦滑,經(jīng)問已大便四日未行,測血壓150/90毫米汞柱。中藥診斷:中風;西醫(yī)診斷:腦血栓形成。辯為風痰交阻、腑熱泄熱,用桑鉤溫膽湯與三化湯化裁。處方:桑寄生15克,鉤藤15克(后下),清半夏9克,橘紅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牛膝9克,羌活6克,酒川軍9克,枳實9克,厚樸9克,竹瀝水60毫升(分沖)。服三劑后,大便暢通,便軟成形、量多,隨之語言漸清楚,精神漸振,血壓降至120/78毫米汞柱。舌上有津,苔仍黃膩不均,脈如前,左側(cè)肢體不能活動。一周后,下肢能在床上活動,上肢亦稍能抬起,口角已不流涎,納食漸增,脈有緩象,上方去羌活、厚樸、大黃,加火麻仁9克,地龍15克,竹茹12克,膽星10克。十天后,病者能于凳上坐立。兩周后能由家人攙扶到廁所大小便,自己能扶住床沿邁步活動,食量已恢復(fù)至病前,每日八兩。三周后,能獨行行走,左上肢能抬舉平肩,舌體正,口眼歪斜不甚明顯,苔根部黃,脈緩和,能自由行走,腳趾已能活動,上肢抬舉過肩,手指握力增強,舌根部有少量黃苔,脈沉緩。能自理一部分生活,住院五周后出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