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了婚,就意味著兩個家庭的結合,而親家之間的關系,往往比想象中更微妙。 有人覺得,親家之間要走得近一點,感情才會更深厚,孩子的婚姻也會更穩定。 但現實是,走得太近,反而容易出矛盾。 再好的親家,也要把握分寸,謹記這“三不”,才能讓兩家的關系一直穩穩當當。 01 一不動:不主動摻和兒女的小家庭。 有的親家,習慣性干涉子女的生活,覺得自己是長輩,有資格指點一二。 看到媳婦不愛做飯,立刻打電話給兒子,指責她懶惰。 看到女婿換工作,就開始冷嘲熱諷,說他沒本事,不能給女兒好日子。 甚至一些大事,比如生孩子、買房子,也非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讓兒女聽從。 這就叫“管得太寬”。 親家之間,最容易因為“干涉”而翻臉。 如果你批評兒媳,她可能會在婆家受委屈,回娘家哭訴,親家關系立馬緊張。 如果你指點女婿,他可能會覺得你看不起他,導致你女兒在婆家抬不起頭。 聰明的親家,從不插手兒女的小家庭。 除非他們主動求助,否則閉嘴不干涉,才是最好的選擇。 02 二不笑:不當眾嘲笑對方,避免傷害面子。 有些人覺得,親家關系熟了,就可以隨便開玩笑,調侃對方。 “你們家做事就是慢,我們這邊早就搞定了!” “你們家孩子從小就皮,我家孩子小時候可聽話多了!” “你們那邊結婚彩禮不多吧?我們這邊可是掏了不少錢呢!” 這種話,看似隨口一說,其實句句扎心。 親家之間,最忌諱的就是比較、嘲笑、揭短。 當眾取笑對方的家庭習慣,等于在否定人家的家教。 調侃對方經濟狀況,容易讓人自尊心受損。 拿孩子的婚姻做文章,更是大忌,容易埋下心結。 再親近的關系,也要給對方面子,少說調侃的話。 03 三不問:不刨根問底,別讓對方尷尬。 有些人天生好奇,親家見面時,總喜歡打聽各種隱私。 “你家存款多少?”“退休工資拿多少?” “買的房子是全款還是貸款?”“你們那邊結婚嫁妝給了多少?” 這些話,說出口就已經輸了。 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都不同,你覺得好奇的事情,別人可能覺得很敏感。 而且,親家之間的感情,再好也是“外人”,打聽得太多,容易讓人反感,甚至覺得你別有用心。 真正會相處的親家,懂得“不過問”。 聊聊天氣,聊聊孩子的生活,但凡涉及錢財、家事、隱私的,一概不問。 這樣,彼此都舒心,關系才能長久。 親家之間,最好的關系是“淡如水,長如久”。 關系處理得當,親家就是兒女婚姻的后盾。 處理不好,親家關系一旦破裂,影響的就是兒女的家庭幸福。 做人有分寸,遠遠地尊重,比近近地冒犯,更重要! 讓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里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
|
來自: AGINightingale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