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第三屆數字化發展大會暨數字經濟高端峰會在上海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和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商創院)聯合主辦。 CCF會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致開幕辭。以下為梅宏院士致辭稿原文: ![]() 梅宏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 一是數字化轉型何以重塑未來?我理解,這是一個“時代之問”。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范式革命,甚至可能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一次對工業社會的革命。數字化轉型不再局限于商業、事務層面,而是向對工業文明底層邏輯進行顛覆性重構演進。這場變革將會全方位重構生產要素、生產關系與產業生態,本質上是思維方式與價值創造模式的升維躍遷。就數字經濟發展而言,產業數字化正在成為主戰場。在全球產業鏈加速解構重組的當下,數字化轉型呈現出若干重要特征,諸如: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與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相比,具有其獨特性。無論從數據價值釋放的“本體論”視角,還是數據賦能的“方法論”視角,均需要廣泛深入的探索和實踐,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函數”也面臨新的定義;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提供了處理分析海量多模數據的高效的自動化手段,“從數據出智能”催生了全新的數據和AI產業形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泛在計算模式開啟物理世界的數字映像構建時代,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深度耦合,“數實共生”,將改寫經濟社會運行規則。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部署,正是從時代大勢認知和把握的高度,做出的對“信息化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 傳統產業理論框架可能已難以解開數字經濟的方程式。我們需要跨越工業文明的認知邊界,從面向封閉環境、追求確定性的機械思維模式轉向面向開放環境、與不確定性共存的互聯網思維模式,從數字文明視角重構發展范式。我們需要認識到,這是一場變革,數字化轉型并非選擇題,而是時代的必答題;不是局部的修補改良,而是系統性重構;不僅關乎技術應用,更在于理念認知的升華。 二是長三角如何勇于擔當并率先探索實踐?我認為,這是我國轉型發展的“破題之道”。 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的“創新極”與“增長極”,在以數字化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肩負著歷史使命。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高質量改革開放的時代,長三角更應該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在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上開創新路,垂范全國乃至世界!而上海,正是長三角的龍頭!我想,這也是CCF數字經濟50人論壇移師上海,將其高端峰會和“長三角商創院”的數字化發展大會合并舉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這個“強-強”合作形成的平臺,通過產學研跨界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發表理論成果,展示實踐案例,凝練群體智慧,能夠為上海進而長三角的數字化發展,特別是數字經濟發展貢獻“學者建言”和“最佳實踐”。長三角率先探索實踐,積極探尋數字化轉型的破題之道,是長三角在新時代的責任擔當。 本屆大會以“數字化轉型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主題,緊扣前沿,精心設置了四大主題板塊,涵蓋從 AI 驅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據要素治理工程體系,到數字時代治理與大模型賦能應用等內容,議程緊密圍繞技術創新與產業重構展開,多位重量級嘉賓將帶來一場匯聚理論、方法和實踐成果分享的饕餮盛宴,這無疑也是對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數字化轉型實踐的一次檢閱。 國家數據局《“數據要素 ×” 三年行動計劃》旨在讓數據從“資源”轉化為“資產”,從“沉睡”走向“流通”。長三角正積極開展工業數據空間、跨境數據流動試點等創新實踐,有望為全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樹立樣板。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處于應用探索的早期階段。本次大會特別設立“AI大模型論壇”,深入探討如何借助AI推動制造業全鏈條升級;“數字貿易論壇”則聚焦跨境數據流動與規則對接,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數字貿易中的獲取新優勢。 數字化轉型需要“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力。本次大會,騰訊、京東、科大訊飛等30余家領軍企業將與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共商解決方案;《企業數字化轉型調研報告》等成果的發布,也將為企業轉型提供精準指引。 三是如何戮力同心,共繪數字中國新藍圖?我想,這是我們的“未來之約”。 各位同仁,數字化轉型是一場目前尚看不到終點的長征。需要頂層設計的智慧,也需要理論和實踐雙輪驅動的探索和創新,更需要生態共建的開放胸懷。CCF數字經濟50人論壇一直以搭建交流平臺,匯聚群體智慧為使命,希望為國家和地方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制定建言獻策。過去三年,我們圍繞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數字資源體系等議題展開研討,產出了一批成果,很多被政府決策時采納或參考。今天,我們匯聚于上海,開啟一段新的旅程,借助上海和長三角的場景和實踐,繼續探索推進全面數字化轉型的理論、方法和路徑。 當然,我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路遠且阻,在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在觀念、制度、管理、技術、人才等方面面臨系列挑戰,而其中觀念上的轉變是最核心最關鍵的。自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正式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起,迄今已進入第十年,其間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國家數據局的成立更是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應該說,十年來,成果顯著,但是從高標準要求,推進效率和質量均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里我也想分享三個“一”。 一是一個感受:數據共享開放似有倒退的跡象。2015年,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對政務數據共享開放有具體規劃。但隨著數據的重要地位作用越來越被強調,加上相關法律的實施,數據共享的意愿有走低傾向,公共數據開放進展甚微。從國際視角看,數據跨境流動也出現趨嚴的傾向。這個問題如何破解? 二是一個疑問: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是否是唯一路徑?公共數據作為社會數據的粘合劑甚至催化劑,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其開放運營對于促進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紛紛成立數據集團承接授權運營任務,然而這些新機構技術能力不足,其體制機制也不利于創新。如何激發并充分利用來自民間的創新活力是一個重要挑戰。 三是一個建議: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需首先統一概念術語定義。國家數據局正在推進我國的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很有必要。當前數據基礎設施仍屬于探索期,技術路線尚有待收斂。現階段有必要結合國際現行技術體系及趨勢,給出權威統一的術語定義體系并加強宣貫,避免概念差異帶來的認知差異,引導行業同向同行。 我所分享的三個“一”僅僅是眾多現存問題中的點滴,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實踐,探索解決之道。未來的數字中國建設,需要我們群策群力的貢獻。我相信,一切問題和困難均是過程,是我們邁向目標必須經歷的體驗! 最后,預祝本屆大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中國計算機學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