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網絡游戲在未成年人中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網絡游戲,這一現象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網絡討論。有人擔憂未成年人沉迷游戲會影響身心健康和學業(yè)發(fā)展,也有人認為合理引導下游戲也有一定益處。那么,你對此現象怎么看? 解析: 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當下,網絡游戲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已成趨勢,而未成年人沉迷游戲引發(fā)的爭議也日益激烈。我認為,我們既要正視沉迷游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要挖掘游戲的潛在價值,通過多方協同努力,實現趨利避害。 從危害層面來說,從身體健康看,長時間久坐玩游戲,缺乏運動,會導致未成年人肥胖、脊柱變形等問題,熬夜玩游戲更會打亂正常作息,影響身體發(fā)育。從心理健康看,虛擬世界的規(guī)則與現實不同,過度沉迷容易讓未成年人混淆虛擬與現實,部分游戲中的暴力、色情元素,還可能扭曲他們的價值觀,使其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學業(yè)角度看,一旦沉迷游戲,學習時間被擠占,學習專注力難以集中,成績下滑是必然結果,甚至可能因此荒廢學業(yè)。不過,網絡游戲并非洪水猛獸。一些教育類游戲能將知識融入趣味玩法,幫助未成年人在游戲中學習歷史、地理等知識;競技類游戲則可以鍛煉他們的策略思維、反應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若能合理引導,游戲也能成為未成年人成長的助力。 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這一問題,需要家庭、學校、企業(yè)、社會、政府多方聯動,共同施策。 一是政府部門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和監(jiān)管機制。加快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規(guī),明確游戲企業(yè)、家長、學校等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對網絡游戲市場的監(jiān)管力度,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違規(guī)運營、誘導未成年人沉迷的游戲企業(yè)。推動建立網絡游戲分級制度,根據游戲內容的適宜程度進行分類,限制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的游戲,從源頭上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二是家長要主動承擔起監(jiān)護責任。平日里,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動態(tài),積極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玩游戲的動機和感受,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游戲觀念。同時,制定明確的家庭游戲規(guī)則,比如規(guī)定每天游戲時長不超過1小時,完成作業(yè)后才能玩游戲等,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律習慣。此外,家長還應以身作則,減少自身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多陪伴孩子參與戶外活動或親子閱讀,豐富孩子的現實生活體驗。 三是學校要發(fā)揮教育主陣地作用。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通過開設專門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辨別網絡信息、抵制不良誘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室,及時發(fā)現并疏導學生因沉迷游戲產生的心理問題。還應積極組織各類社團活動、文體比賽和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在現實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降低對網絡游戲的依賴。 四是游戲企業(yè)要肩負起社會責任。嚴格落實實名認證和防沉迷系統(tǒng),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確保未成年人游戲時長和充值金額得到有效控制。在游戲內容創(chuàng)作上,增加教育性、益智性元素,減少容易導致成癮的設計,開發(fā)更多適合未成年人的優(yōu)質游戲產品。同時,建立完善的投訴舉報和內容審核機制,及時處理游戲中出現的不良信息,營造健康的游戲環(huán)境。 五是社會各界要共同營造良好氛圍。社區(qū)可以定期組織針對未成年人的公益活動,如文化講座、志愿服務、科技體驗等,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媒體要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制作并傳播科學使用網絡、合理對待游戲的公益廣告和專題報道,普及沉迷游戲的危害;網吧、游戲廳等場所要嚴格執(zhí)行未成年人禁入規(guī)定,相關部門加強監(jiān)督檢查,防止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的游戲環(huán)境。 綜上所述,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問題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只有家庭、學校、企業(yè)、社會、政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才能讓網絡游戲成為未成年人成長路上的有益工具,而非阻礙其發(fā)展的障礙。 |
|